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第1張- 、共1張圖片
  • 編著:陳昭瑛
  • 出版者:臺北 正中書局
  • 出版日期:2000/03/01

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

內容介紹

作者於一九九五年四月二十三日,在中研院「當代儒學計畫」第三次研討會上提出〈當代儒學與臺灣本土化運動〉(後收入作者所著《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一書)一文中提出「臺灣儒學」一詞,將臺灣儒學當作一個新的論域提出,有為儒學研究別開生面的企圖,也是為了解決作者個人內心深處的臺灣情感與中國情感如何安頓的問題。

本書為作者多年來研究臺灣儒學的初步成果,共收錄以下八篇論文:一、儒學在臺灣的移殖與發展:從明鄭至日據時代,二、清代臺灣教育碑文中的朱子學,三、臺灣的文昌帝君信仰與儒家道統意識,四、清代臺灣鳳山縣的儒學教育,五、《臺灣通史.吳鳳列傳》中的儒家思想,六、連雅堂的《臺灣通史》與儒家的春秋史學,七、儒家詩學與日據時代的臺灣:經典詮釋的脈絡,八、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中的儒學思想。

除上述內容外,書前有作者所撰〈自序--斯人千古不磨心〉,書末附「引用書目」。本書又列入《東亞文明研究叢書》,由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於2008年4月再版,書前增入〈新版自序〉,書末並附「人名索引」與「名詞索引」。

書中就臺灣儒學史本身分析,論述臺灣儒學共經歷了「起源」、「發展」與「轉化」三大階段。起源於明鄭時期第一座廟學的建立,其思想繼承南明儒學之經學與經世致用之學的傳統。清代則是臺灣儒學的發展期,思想主流是福建朱子學。經此二百多年的墾殖,儒學已在臺灣生根。日據時代臺灣儒學的中心課題是「現代轉化」。一方面,面對日本的殖民統治,使儒學由朱子的理學轉向具有經是性格的史學與詩學,因而顯現出回歸南明儒學的傾向;另一方面,臺灣面臨如何反抗帝國主義,引進西方思潮,而轉變為現代社會的困境,也使儒學面臨脫胎換骨的要求,使儒學向現代轉化。

撰稿人:黃智信

作者簡介

作者陳昭瑛教授,一九五七年生,母臺灣臺南市人,父臺灣嘉義民雄人。臺灣大學中文系學士、哲學系碩士、外文所比較文學博士,現任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臺灣詩選注》、《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臺灣與傳統文化》、《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小說集《江山有待》,譯注馬庫色《美學的面向》。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