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第1張- 、共1張圖片
  • 編著:牟宗三
  • 出版者:臺北 正中書局
  • 出版日期:1968/05/01

心體與性體

內容介紹

本書為作者的力作之一,全書共三冊,約一百三十三萬餘字。分四個部分論述:一、綜論,闡述全書的大義與要旨;二、分部一,論述周濂溪與張橫渠的思想;三、分部二,論述程明道、程伊川與胡五峰的思想;四、分論三,專論朱子的思想。一、二部分為上冊;三、四部分,分別為中、下冊。

作者於「綜論」一部,談到宋明儒所講者即「性理之學」。此「性理之學」亦可直曰「心性之學」,或許更恰當。此「心性之學」亦曰「內聖之學」。「內聖」一面在先秦儒家本已彰顯而成定型,本屬於孟子所謂「求則得知,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是求之在我者也。」此「求之在我者」,實是儒家最內在的本質。經過宋明儒六百年之弘揚與講習,益進完整而充其極之境。

更重要的,是指出了宋明儒之發展當分為三系:一、五峰蕺山系,二、象山陽明系;三、伊川朱子系。
一、五峰蕺山系:此承由溓溪、橫渠、而至明道之圓教模型(一本義)而開出。此系客觀的講性體,以〈中庸〉《易傳》為主;主觀地講心體,以《論》、《孟》為主。
二、象山陽明系:此系不順「由〈中庸〉《易傳》回歸于《論》、《孟》」之路走,而是以《論》、《孟》攝《易》、〈庸〉而以《論》、《孟》為主者。
三、伊川朱子系:此系是以〈中庸〉《易傳》與〈大學〉合,而以〈大學〉為主。

以上,一、二兩系以《論》、《孟》、《易》、〈庸〉為標準,可會通而為一大系,曰縱貫系統;伊川、朱子所成的,曰橫攝系統。前者是宋明儒之大宗,亦合先秦儒家之古義;後者是旁枝,乃另開一傳統。這樣的主張,與一般將宋明儒分為「程、朱」與「陸、王」兩系,有很大不同。與勞思光先生所持依一系說之觀點,將宋明儒學運動視為一整體,其基本方向是歸向孔孟之心性論,而排斥漢儒及佛教;其發展則有三階段:周張「天道觀」、程朱「本性論」、陸王「心性論」恰可分別代表此三階段。觀點也大不同。本書大體的分章情況如下:

上冊

第一部 綜論
第一章 宋、明儒學之課題
第二章 別異與簡濫
第三章 自律道德與道德的形上學
第四章 道之本統與孔子對於本統之再建
第五章 對於葉水心〈總述講學大旨〉之衡定
第二部 分論一:濂溪與橫渠
第一章 周濂溪對於道體之體悟
第二章 張橫渠對於「天道性命相貫通」之展示
附錄 佛家體用義之衡定

中冊
第三部 分論二:明道、伊川與胡五峰
第一章 程明道之一本論
第二章 程伊川的分解表示
第三章 胡五峰之「知言」

下冊
第四部 分論三:朱子
第一章 朱子三十七歲前之大體傾向
第二章 朱子參究中和問題之發展
第三章 中和新說下之浸潤與議論
第四章 中和新說後關於「仁說」之論辨
第五章 中和新說與「仁說」後以〈大學〉為規模
第六章 以中和新說與「仁說」為背景所理解之孟子
第七章 心性情之形上學的(宇宙論的)解析
第八章 枯槁有性:理氣不離不雜形上學之完成
第九章 朱子晚年所確定表示之論學之宗旨、境界、與夫方法學上之進路: 朱子語類訓門人選錄


撰稿人:黃智信

作者簡介

牟宗三教授,字離中,山東棲霞縣人。生於一九○九年,卒於一九九五年。一九三三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歷任華西大學、中央大學、金陵大學、臺灣師範大學、東海大學、臺灣大學、中國文化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新亞研究所等校教授,是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心體與性體》、《現象與物自身》、《佛性與般若》、《才性與玄理》、《圓善論》等;另譯有《康德的道德哲學》、《康德純粹理性之批判》、《康德判斷力之批判》、《名理論》等書,著譯之作均已收錄於臺北聯經文化事業公司於二○○三年五月出版之《牟宗三先生全集》中。全書共八輯,三十三冊,約一千二百三十餘萬字。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