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第1張- 、共1張圖片
  • 編著:趙吉惠、郭厚安、趙馥潔、潘策主編
  • 出版者: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1991/06/01

中國儒學史

內容介紹

趙吉惠教授是將學術研究,尤其是儒學研究,視為畢生職志的有心人。他把儒學史的研究,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看待,而擬有以下四項具體實踐的步驟:第一步,首先結合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進行個體的專題研究,撰寫學術論文。第二步,集中群體智慧,撰寫了規模九十萬字的《中國儒學辭典》。第三步進一步發揮群體智慧優勢,因人所長,撰寫《中國儒學史》。第四步,繼續分工撰寫《儒學與現代中國》。

四項步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個人學術論文的一一發表以外,就是趙吉惠、郭厚安主編的《中國儒學辭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趙吉惠、郭厚安、趙馥潔、潘策主編的《中國儒學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宋仲福、 趙吉惠、 裴大洋的《儒學在現代中國》(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等書的陸續出版。

其中,《中國儒學史》是由趙吉惠、郭厚安、趙馥潔、潘策四位先生設計規劃,而由陝西師範大學、西北師範大學、西北政法學院等校十五位同事共同撰寫完成,最後經趙吉惠教授定稿。全書約六十七萬字,是第一部全面、系統論述儒學發生、發展和演變史的專著。綜觀全書,以儒學的演變與歷史的形態為主線,而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將中國儒學史的全貌,做了細緻的呈現。全書分為五編展開論述,篇章情況如下:

一、第一篇「先秦時期儒學的形成和初步發展」:其下有「殷周奴隸社會和早期華夏文化」、「春秋時期的學術下移與儒學的形成」、「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與儒學的初步發展」三章。
二、第二篇「兩漢時期儒學的經學化」:其下有「漢初的黃老之學和儒學發展的特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兩漢經學的承傳授受及其法典化」、「兩漢經今古文之爭」、「讖緯之流行與反讖緯之鬥爭,經學之衰微」六章。
三、第三篇「魏晉時期儒學的玄學化和南北朝隋唐時期儒釋道三教融合中的儒學」:有「經學衰落與儒學的玄學化」、「儒、佛、道紛爭與交融中的儒學」、「儒家經學在魏晉時期的變遷和南北朝時期的分立」、「儒學的統一與復興」四章。 四、第四篇「宋元明清時期儒學的理學化」:分「新儒學產生的歷史背景」、「北宋新儒學--理學的奠基」、「南宋新儒學--理學的發展」、「遼金西夏的儒學」、「元明時期新儒學--理學的繼續發展和演變」、「宋明新儒學--傳統儒學的哲理化」六章。
四、第五篇「儒學的漸趨衰頹」:分「宋明理學的衰落與解體」、「理學的餘波與漢學的興衰」、「儒學的漸趨衰落」三章。

撰稿人:黃智信

作者簡介

本書的主編與定稿者趙吉惠教授,生於一九三四年五月,卒於二○○五年四月,黑龍江省寧安縣人。一九五六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長期任教於西北師範學院、陝西師範大學。著有《中國先秦思想史》、《儒學命運與中國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導論》、《國學沉思》等。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