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廟的發展
山東曲阜以外的孔廟
魏晉南北朝時期,沿襲漢代「獨尊儒術」的思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西元489年)間,)「立先聖廟于京師」,在當時的京師平成設立建立了第一座位於曲阜以外的孔廟,此為於山東曲阜闕里以外建孔子廟的開始。此後歷朝仿效,一時古都如西安、開封、杭州、南京、北京等都建過孔子廟。
孔廟與學宮的結合
唐高祖李淵於太學中設立孔子廟,孔廟於學宮的結合由此開始;至唐太宗貞觀四年(西元630年),唐太宗下令各地方學宮必須設有孔子廟,變成了「依學立廟」,於此孔子廟始普設於各地方。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封孔子為文宣王,因此孔廟又稱為文宣王廟。明代以後普遍稱為文廟,唯獨曲阜孔廟仍稱為孔廟。文廟含有國家推行人文政教的意義,和國家教育完全聯合在一起。
唐宋以後文廟遍佈全國,不論府州縣,只要有官學之處都設文廟,一般建在學宮左側,左廟右學。
建築形制
文廟建築在禮制上享有皇家建築等及的禮遇,但後來長期發展的結果,形成了統一固定的形制。文廟主要建築的形式和名稱都有明確的來歷和固定的意義。布局依序為萬仞宮牆、泮池、櫺星門、儀門、大成殿及崇聖祠。文廟前建欞星門表示祭祀規格之高如同祭天地。孔子被稱為「大成至聖先師」,因此文廟主殿叫大成殿。其他如照壁、禮門、義路、崇聖祠等,都有明確的意義和內容,並且都是以道德倫理禮樂教化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