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廟的起源
魯哀公十六年、西元前479年,孔子七十三歲病逝,葬於泗水之濱。孔子過逝後第二年,魯哀公下令將其故居改建為廟。一開始,只有三開間的規模,供奉的是孔子生前用過之衣冠、琴、車、書冊,也就是山東曲阜孔廟,更是歷史上第一間孔廟。
孔子過逝後三百多年,史記作者司馬遷到山東遊歷,並親訪山東曲阜孔廟,依《史記》所載,當時孔廟還是很簡陋,和初建時沒有太大的變化,史記太史公曰:「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
漢武帝採董仲舒之議,罷黜諸子百家,獨尊儒術,自此孔子儒家思想被納入政治核心,成為中國政治、學術思想主流。此後漢代許多皇帝,都曾到孔廟祭孔,曲阜的三間孔廟已不敷使用,於是漢桓帝於永興元年(西元153年)下昭修建孔廟,也是國家涉入孔廟的建置的開始。
此後孔廟一再修繕擴建,到了宋真宗時,孔子廟的規模已達殿堂三百間一十六間,變成一座有皇宮規格的巨型祠廟。今日曲阜孔子廟之規模則是明清兩代修建的結果,為一組規模龐大之中國古典建築組群,佔地327.5畝,建築物466間,前後有九進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