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第1張-樊須、共1張圖片

樊須

字子遲,因此又稱樊遲。生於春秋魯昭公二十七年(B.C.515),一說生於春秋魯定公五年(B.C.505);卒年不詳。魯國人。樊氏可能是殷商後裔或周王室庶裔。
      樊須是後期入門的弟子。魯哀公十一年,齊軍伐魯,冉求為季孫謀戰,自帥左軍,又命樊須擔任車右。戰爭的時候,車上會有三人,將軍在最左,駕車者在中間,最右邊則是武士,負責保護全車、防備突襲,需要有勇力的人擔任。由於樊須年紀尚輕,季康子還頗有疑慮。不過後來作戰的時候,魯軍滯不能進,樊須審度軍情,向冉求建言:「不是做不到,是不相信你,請三申號令而行」,果然奏效;最後魯軍勝利。[《春秋左傳》]
      唐代,玄宗追封「樊伯」。宋代,真宗加封「益都侯」。明代,世宗詔改「先賢樊子」。
      孔子的學生,大多來自於士人、國人家庭。「士」是職業之稱,春秋時代的「士」,類似今天所說的「基層公務員」、「一般上班族」,地位在公卿大夫之下。「國人」則是身分之稱,地位介在貴族與野人之間。(「野人」指居住在城外的農民,他們負擔較重的賦稅。不過「國人」也會務農,例如曾點、曾參家裡就在耕作。)
      樊須就是一名士人;他年輕的時候是魯國的武士,來向孔子請教學習。剛開始,他認為上位者最重要的是務農,所以向孔子請問如何種植五穀、蔬菜。孔子自己年輕時也學習了很多技能,但是在孔子看來,上位者應該從更高的視野來帶領國家人民,如何耕作之類實務操作的知識,並不是最重要的。為了不要當眾讓學生難堪,孔子只回答:「這些事情,我比不上老農夫。」[〈子路〉]
      但是這名「問錯問題」的學生,一直非常努力學習。樊須經常跟從孔子,有機會或有疑惑的時候,就向孔子提問。例如他跟著孔子到祭壇去,就請教孔子甚麼是「崇德、修慝、辨惑」(尊崇道德、修治惡行、辨別疑惑)。孔子聽了,很滿意地說:「這是好問題!」然後便為樊須解答。[〈顏淵〉]還有一次,孔子去見孟孫氏,樊須為孔子駕車。孔子在回程上跟樊須聊起對話的內容,樊須就馬上請教:「是甚麼意思呢?」於是孔子就教導他「孝」就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不僅如此,樊須也敢於再問,他向孔子請教過好幾次「仁」與「智」的意義;有一次問了之後不懂,孔子再次解說,樊須還是不太理解,就又跑去問卜商。卜商嫻熟於典籍文獻,於是就引歷史人物的事跡為樊須說明。[〈顏淵〉] 孔子教人無數,但是其中有很多士人只是短暫來學,並沒有深入了解孔子之學的精華,因而也沒有特殊的表現。樊須以及其他後人所謂的「七十二賢弟子」之所以能夠與眾不同,其實就是源於這般好學的熱誠。

撰稿人:吳曉昀
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