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第1張-太牢中的牛隻規定要以黃公牛,牛的角度亦有限制。、共1張圖片

「太牢」與「智慧糕」

祭典中有一重要之祭品──「祭祀時具備牛羊豬三牲為太牢,只羊豬稱少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太牢」,太牢是指祭祀中所用之牛豬羊祭品。
在原始採集和狩獵經濟中,肉食是生命拚來的難得的食物精品,在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發展後的相當階段,肉食也是極寶貴的。戰國時代大思想家孟子在構想的理想生活中,把七十歲老人可以吃上肉作為重要標準;而在孔子時,拜師的禮物也不過兩束肉乾,可見肉食對平民百姓之難得。正因如此肉類成為獻給神靈的主要祭品。
我國古代祭祀有幾種關於肉類特有名詞,用於祭祀的肉用動物叫作「犧牲」,犧牲兩字的原義,是毛色純一的整隻動物。到春秋之後,畜牧業有所發展,又有了「少牢」與「太牢」兩種規格。豬、羊、牛,以牛為重,天子祭祀禮物必然用牛,或者牛豬羊同時祭獻,這是最豐厚的祭品,叫作「太牢」。卿大夫位低於天子,能力亦有限,祭祀時只用豬羊,這就叫「少牢」。
「牢」的原意為圈養家畜的欄圈,棚下拴牛,取義類比。「太」是大,「少」是小,養牛的欄圈大,牛羊豬三欄加在一起更大,故叫「太牢」。豬羊相比之下欄小圈小,故稱「少牢」。
昔時祭祀用品規格固定:牛,百斤重,黃公牛,牛角對稱,彎曲適度,毛色光滑,祭祀前每天餵一升綠豆,五合黑豆,一包細草。羊必須三十斤重,純白。豬要八十斤重,純黑色。無論牛羊豬,宰殺之前先要給牠們披一塊黃綢子。主祭要給牛磕頭,然後才宰殺。
現因應時代的潮流,太牢在今之儀典中業改為素太牢,餘一百七十九道祭品則完全按照古禮書上之菜目準備。素太牢由糯米粉所製作,於祭典後分贈予民眾,分享孔子的福證,即為「智慧糕」。

資料來源:《臺北市慶祝孔廟落成七十週年暨紀念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辰二五五0週年釋奠特刊》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