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首頁>儒學思想>儒學發展>近現代的儒學進展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當代新儒家第三代的代表

第三代主要的代表有杜維明、劉述先、蔡仁厚等三位先生,他們皆將新儒家的精神傳播到世界各地。以第三代自詡的杜維明先生,自1996年開始出任哈佛燕京學社(Harvard Yenching Institute)社長至今。是牟宗三先生當年在台灣東海大學的學生,目前是第三代當中推展新儒家最有力的一位。其極力推廣「文化中國」的理想。即中國文化當該包容海峽兩岸、東南亞以及海外的華人,甚至包括同情中國文化的洋人。讓新儒學既可以回歸中國文化的傳統,又可由現代走向後現代,而不陷入相對主義的泥沼。同時其藉由哲學人類學、文化人類學、比較文化學、比較宗教學、知識社會學等跨學科研究的方法,闡發了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和儒家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勾畫了當代新儒學理論的基本構架,在東亞和西方世界產生了相當的影響。

劉述先先生亦是牟宗三先生的學生。其稟持其師的思路,吸納了西方存有論和宗教哲學的養分來詮釋、闡發儒學的核心思想。藉著深厚的中西哲學涵養,為溝通中西哲學與儒學現代化,一心闡發儒家思想的現代意涵。由是,傳統中國哲學的創造性轉化是必然的過程。這可以從其提出「超越內在兩行兼顧」、「兩行之理」、「理一分殊」的創造性詮釋,可見一斑。近來積極建構「全球倫理」(世界倫理)的概念,利用宋明儒「理一分殊」的睿識通過創造性的闡釋,既不抹煞差異的分殊性,又嚮往超乎言詮的超越的「理一」,這樣的闡釋才可以與現代到後現代開放多元的潮流接通。使古今中外各傳統的差異不必完全解消,然而各自可以立足本位,通往世界,以達宗教或人類的和諧。

牟先生另一位高足蔡仁厚先生亦是第三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如其自述:「平生別無他想,一心一念只為儒家學術與中國文化之復興昌盛而盡心力,不敢說有何貢獻,但確實很努力。」的確,其一生皆很平實的研究、分析、綜合、講述牟先生的學問,也很有系統、條理的整理牟先生的學理。其一生學術研究的方向集中在四個重點:1.綜述先秦儒家哲學;2.疏解宋明理學;3.中國哲學史之講論與研究;4.儒家學術與中國現代化。李翔海《蔡仁厚新儒學思想述評》一文,稱述其為「當代新儒家中對傳統儒學與現代新儒學詮釋最多最有系統的人物。」

除了第三代主要之代表之外,還有對中國哲學世界化貢獻很多的成中英先生與余英時先生。成先生畢業於哈佛大學哲學博士,長期任教於夏威夷大學哲學系。其一生致力於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同時亦積極推動中西哲學的交流融匯。他不僅創辦了英文《中國哲學季刊》,而且是國際中國哲學會和國際易經學會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者之一。相對於當代新儒家而言,成先生保有的是一種更開放的心態。如其所言:「不必把儒學重建看成唯一的中國哲學重建工作,或使之重新定為一尊。現代新儒學的重新建立,是要在文化整體的內涵多元化的基礎上進行,這樣它才具備面對現實的警覺力和競爭力。而其主導的力量或主要的地位,是依其實際貢獻和作用來決定的。」成先生學術上主要的貢獻在於其提出「本體詮釋學」(Ontological hermeneutics) 的理論建構,以易經哲學、儒學與道文化所蘊含的本體詮釋為思想泉源,融會西方哲學,尤其是融會海德格和迦達瑪(Gadamer)的詮釋學以及奎英(Quine)的語言哲學,而創立了本體詮釋學,藉此進一步推動他早年所講的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

余英時先生師從錢穆先生,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余先生關心儒學究竟是屬於什麼型態的宗教或哲學,以及現代知識份子怎樣才能在重新建構的儒學中「安身立命」。意即隨著二十世紀整傳統社會結構的解體,生活方式的改變,儒學是否能夠真正的應用在每個人的「日用倫常」之中,而不只是知識份子、學者學術殿堂的一種論說(discourse)。要之,面臨西方文化衝擊的今天,他認為儒學不能墨守陳規,必須轉化儒學而與西方接軌。他認為「如果歷史可為指引,則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對基本價值似乎存在很多重疊的共識,畢竟中國的『道』講的就是承認人類共通的價值和人類尊嚴。如今我更堅信,一旦中國文化回歸到主流之『道』,中國對抗西方的大問題也將終結。」從以上杜、劉、成、余等四位先生的學術發展來看,雖然他們學術研究的方向、內容不一,然儒學走向現代化與世界化似乎是共同的趨勢。

整體而言,近現代的儒學進展其實就是「儒學復興運動的開展」。誠如蔡仁厚先生所言「上半世紀,孔子遭受打壓,幸賴三五師儒堅苦卓絕,四面作戰,終於使儒學在下半世紀從臺港起死回生。」其具體的成果,一部份展現在大陸學術界一步步回歸孔子,而且有計畫地對當代新儒學的思想著作,進行研究和編寫。一部份表現在台灣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在研究當代新儒家的學問,亦陸陸續續在大學成立了「儒學研究中心」等相關研究機構。還有一部份是當代新儒家的精神、內涵,以及著作也漸漸流傳、風行到海外,促盡了東西文化的交流,也讓儒學漸漸地現代化與世界化,為社會、國際間所接受。目前讀經教育在台灣、大陸、東南亞蓬勃的發展便是一例。而這一切的成果,都是近現代每一位儒者「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任重道遠,眾志成城而來。

撰稿人:謝居憲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