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三孔是指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澱,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
漢高祖劉邦接受大儒叔孫通的建議,依據周禮制定了漢禮後,認識到儒學在鞏固封建秩序、維護社會綱常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因此,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漢高祖劉邦平定英布之亂後,於返京途中,路過曲阜孔廟,漢高祖以全牛、全豬、全羊之太牢重禮祭孔廟,為後世立下天子祭孔典範。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人們為反對封建思想而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章太炎、陳獨秀、吳虞等知識份子多次撰文,批駁尊孔思潮。1915年9月,陳獨秀在《新青年》創刊號上發表了《敬告青年》,號召青年向腐朽的封建意識鬥爭。1916年2月,易白沙撰文《孔子評譯》,第一次指名道姓批評孔子,打響了「打倒孔家店」的第一槍。
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孔子像,相傳是孔子弟子子貢雕刻的孔子夫婦楷木像。2007年在山東東平縣發現的漢墓壁畫中,有一幅保存完好的「孔子見老子」的彩色壁畫,是我們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孔子畫像,也是比較接近歷史真實的孔子畫像。而唐代吳道子所畫的孔子行教像,廣為流傳,成為迄今最流行的孔子像。
朝鮮是孔子思想輸入最早、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並且是中國以外孔廟建立最早、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國家。
孔子思想自十三世紀傳入西方,對西方思想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十八世紀的歐洲「中國熱」中,英國人在倫敦建立了西方第一座孔廟。
四配:復聖顏回、宗聖曾參、述聖孔伋、亞聖孟軻。十二哲:先賢閔損、先賢冉耕、先賢冉雍、先賢宰予、先賢端木賜、先賢冉求、先賢仲由、先賢言偃、先賢卜商、先賢顓孫師、先賢有若、先賢朱熹。
畫像中的孔子形象,均係後世想像而來,並且反映了不同時代給予孔子不同地位的孔子觀。例如,漢代畫像中所出現的孔子,多半是一位普通布衣學者形象。流傳最為廣泛的唐朝吳道子所繪《孔子行教像》,畫中,孔子寬衣博帶,不著官服,不帶官氣,拱手站立,面目慈祥,不離學者的形象特徵。直到顧愷之所繪《孔子為魯司寇像》中,孔子著官服、戴官帽,一副官員氣派,呈現孔子較高的政治地位,但也是「為政以德」的和藹面容。
孔府世系在四十二代孔光嗣至四十三代孔仁玉之間,曾引發一場孔氏家族的屠殺。此事源起於南朝宋時,朝廷令孔府墓地旁的五戶人家充任孔府繇役,這五戶人家因而附姓孔,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梁乾化年間,五戶的後裔孔末見天下大亂,遂殺害孔光嗣(四十二代)及曲阜闕里的孔氏後裔,自行主持孔子祀。直到十數年後,才有人將孔末竊位之事報告官府。後唐明宗處死孔末,並尋回匿於外祖父母家的光嗣嫡子孔仁玉(四十三代)嗣位。因此,孔仁玉亦被稱為「中興祖」。宋以後,孔仁玉之後被稱為「內(院)孔」、「真孔」,孔末之後則被稱為「外(院)孔」、「偽孔」。
  • 1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