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李光地

李光地(1642-1718),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福建泉州安溪湖頭人(今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生於明崇禎十五年,卒於康熙五十七年,享年七十七歲。是清朝初年有名的政治家與學者。
  李光地在歷史上的評價,是有爭議的。但在政治上,依據現存史料看來,他是個為政清廉又有治事效率的好官。 康熙九年(1670),李光地考上進士,進翰林院,三年後,讓李光地展露頭角,獲得重用的契機出現了。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決定撤除三藩封地,也引發吳三桂、耿精忠等人的起兵叛亂。由於李光地是福建人,戰事剛起時,他正好回鄉省親,耿精忠在福建打算延攬李光地,李光地選擇和家人藏匿深山,並且審度時勢,打探耿軍虛實,利用機會派人向康熙進蠟丸疏。根據記載,康熙見疏後十分感動,清軍按照李光地的計策,順利平定了福建的情勢。之後,他又獨排眾議,力薦施琅,三年之內便順利收復台灣。
  康熙幼年登基,留給他的政治難題,首推南方的三藩與台灣的鄭成功。而李光地,不論是親自參與謀畫,或者為國舉才,他都直接或間接的,剷除了康熙的心頭大患。若根據歷史經驗,李光地恐怕逃不了「鳥盡弓藏」的命運。然而,李光地實在是個治國能吏,清朝統一全國版圖後,首要之務便是興修水利、整頓漕運,藉此富厚民生、蓄植國力。這一點,李光地做到了。
  康熙三十七年(1698),康熙帝命李光地為直錄巡撫。治理疏濬漳河和滹沱河。由上任到提出方案、執行計畫,才十個月便告成功。康熙十分滿意,賜李光地「子牙河詩」的匾額。康熙三十九年(1700),又命李光地負責治理永定河。這一次,李光地的效率更快更好,實際施工僅一月餘,便達致初步的成果。康熙為表彰他,還親自書寫了「夙志澄清」的匾額次給李光地。
  同時,李光地疏濬的理念與方式,被其他朝臣,實驗性的去治理黃河與淮河,竟然也都獲致相當的成效。康熙五十二年(1713),再賜下「夾輔高風」的匾額。重點在「高風」二字,那是認為李光地「德才兼優,品格高尚」。康熙五十四年(1715),又賜下了「謨明弼諧」的匾額。天恩浩蕩,康熙一朝無人可及。
  然而,在當時某些官員,以及知識份子眼中,李光地的人品,卻是不值得肯定的。爭議最大的,便是「賣友事件」。李光地因三藩之亂,將奏章藏在臘丸中,上呈康熙。一般認為,此事並不是他一人所為。與他同年考取進士,也同為福建人的陳夢雷,當時也在福建省親,臘丸疏是兩人合議後的共同決定。然而,李光地因此平步青雲之後,陳夢雷卻因身陷耿精忠軍中,被認定有叛亂之嫌,審訊問罪之際,李光地卻完全沒有出手相救,這一點,讓陳夢雷非常悲憤。
  陳夢雷寫下了〈告都城隍文〉,文中揭露李光地的背信棄義,責罵李光地是「欺君負友」之徒,還寫了〈與李光地絕交書〉。後來,據稱是當時的刑部尚書徐乾學(顧炎武的外甥),看不過去,他草擬了一份疏稿,說明陳夢雷其實有功於國家。然後嚴正要求李光地署名上奏。李光地無法拒絕(李光地是顧炎武的學生),陳夢雷也才因此逃過死罪,改為流放奉天。十八年後,陳夢雷藉著康熙巡視奉天的機會,獻詩並得到賞識,終於再度回到京師,然而,陳夢雷與李光地,在人生際遇、仕宦之途上,已是天差地別了。
  這件事情,是抨擊李光地的人,用來質疑李光地的品格,最堅強的把柄。至於他另外被批評的「奪情(父死不回鄉守喪,繼續任官)」以及「晚年娶妾生子」,相較之下,引起的非議,就小得多了。畢竟,「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古代守喪一守三年,政令的推動、政事的執行,都將荒疏。而李光地平素並無蓄妾養妓等作風,只因沒有子嗣,不得已在晚年娶妾,以求延續香火,同理心之下,也很難讓人苛責。
  平心而論,李光地對清朝的貢獻,對百姓的照顧養護,絕對是值得肯定的。平福建之亂。收台灣。治理水患。赦免〝偷墾之罪〞,常態性的設置義倉,荒年賑濟災民。對清初因為文字獄而入罪的知識份子,也多所幫助。這都可以證明,在外王事業上,他是所成就的。
  然而李光地「為天下民生計」的使命感,是否讓他在面對可能「分潤天恩」的其他人才時,做出了不與之共享富貴榮華的行動策略?即使後果可能是犧牲了他人的一生,他也在所不惜。
此外,儘管政務繁重、位高權重,李光地卻沒有因此荒疏學術,除了自己的著作之外,他也奉旨編纂了不少叢書。最為人知的,莫過於《周易折中》與《朱子全書》。由於他的著作數量極多,今可見者,多收錄於《榕村全書》、《李文貞公全集》、《四庫全書》、《四部備要》和《安溪李文貞公解義三種》叢書。
  李光地本身是理學家,倡導禮樂,服膺程朱。但亦能不拘門戶之見,講學時,仍偶爾酌采陽明學說。注解經文典籍時,兼取漢唐之說,對於箇中是非得失,辨之甚明,頗有見地。他的傳世名著《周易折中》,雖被定位為象數易,然而書中廣採古來朱家易說,旁搜博采之外,又能有一己的《易》學立場呈現,實屬難得。
  綜觀李光地一生,瑕不掩瑜,儘管有爭議,但內聖外王之業兼備雙修。以學者而言,他著書立說,粲然可觀。以政治人物而言,他為國計民生所做出的貢獻,亦不容抹煞。他病逝時,康熙賜下諡號「文貞」,雍正即位後又加贈太子太傅。後人以「清初名宦」稱讚李光地,他當之無愧。


撰稿人:李慈恩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