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第1張-杜預、共1張圖片

杜預

西晉軍事家、政治家,經學學者杜預(222-284),字元凱,生於魏文帝黃初三年,於晉武帝太康五年卒,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杜預出身官宦世家,祖父畿,任魏尚書僕射;父親恕,任幽州刺史。杜預自小好學不倦,今雖不明其師承為何,但博學多通,卻是不爭的事實。自他喜讀《左傳》出名,且曾自稱有「《左傳》癖」,足可一見。此外,杜預還常道「德不可以企及,立功、立言可庶幾也」,明白展現欲意成就功名與立言之志向。
      不過,杜預都過了三十歲,仍舊未曾出仕。直到司馬昭執政,因其為優秀人才,所以被拔擢任用,並與司馬昭的妹妹──高陸公主──成親,加入司馬集團。杜預在擔任司馬昭重要幕僚的過程中,曾參與平定蜀國的戰爭。魏元帝景元四年五月(263,42歲),杜預被委任為鍾會的鎮西將軍府長史,魏軍兵分三路大舉伐蜀。在魏滅蜀後,鍾會卻聯合蜀將姜維謀反,準備在隔年(264)正月殺害自己同袍將領,並割據益州。但剛實施計畫,鍾會便被亂兵殺死。在變亂中,許多僚屬喪生遇害,杜預卻憑著智慧,倖免於難。事後,因功增封一千戶。
      大難不死後,杜預參與了《晉律》的修訂。咸熙元年(264)七月,司馬昭下令,讓荀勖、賈充、裴秀、鄭沖等人改制禮儀、法律、官制。杜預當時為河南尹,也受命參與律令的制定。名義上修律主持人是賈充,但實際上,《晉律》注解全為杜預費時四年而完成的。杜預在〈序〉中指出「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的原則,可稱是中國法律史上最早明確區分律(刑法制度)、令(規章制度)不同的定義記載。也因這原則,此律遠較漢、魏舊律來得界限分明、體系完備。杜預還主張,律令文字應簡明通俗,使百姓明白理解,不敢觸犯;同時,也能防止官員舞弊,玩弄法律。這上承漢律,下啟唐律的法典,即晉武帝泰始四年(西元268年)頒佈的《晉律》,對後世法律影響不小。
      四十九歲那年(泰始六年,270)年初,杜預因為得罪司隸校尉石鑒,被解除了河南尹的職務。六月,晉武帝讓他出鎮邊關,先後擔任安西軍司、秦州刺史領東羌校尉、輕車將軍職務。泰始七年(271)十一月,山西地區的匈奴人暴動。因杜預長於籌略規劃,朝廷任其為國家參謀。不久的將來,杜預被任命掌管政府的經濟財政事宜,做了長達七年的度支尚書。在這之間,杜預曾向晉武帝提出超過五十項的治國、治軍建議,像是興建常平倉、調整穀價、管理鹽運、制定課調、建置邊防……等。此外,他還展露才智於科學發明、修建富平津大橋,解決洛陽交通問題,修訂《二元乾度曆》使其取代時曆等。
      直到晉武帝咸寧四年(278)的秋天,暴雨連降,西晉統治地區大範圍淹水,晉武帝下詔尋求治水計謀,杜預便實際考察災區,前後兩次上呈救災計畫書。而這兩篇奏章,也成為後人研究晉代社會、經濟狀況的重要文獻。而在杜預五十七歲這年的十一月,晉武帝改任杜預為鎮南大將軍,接替本為羊祜於荊州的都督職務,為即將開始的滅吳之戰,進行戰前準備。杜預抵達荊州後,旋即積極進行軍事部署,派兵奇襲西陵。準備工作就緒後,前後三次,杜預上書請求立即開戰,攻打孫吳。其實,杜預本人幾乎沒什麼武藝可言,據《晉書》記載,他連騎馬都不大行,射箭技術也糟糕的很,但是一有軍事活動,朝廷就得召他參謀規劃。西晉滅吳之戰,結束了漢末、三國來分裂的狀態,使中國再度統一,而杜預在這次戰爭中展現了超卓的軍事才能,證實了「杜武庫」之稱,果非浪得虛名!
      杜預博學多才,通曉政治、軍事、經濟、曆法、律令、工程等學問,建樹頗多;籌畫、參與平吳之戰,統一後,便致力於鞏固國家局勢。享年六十三,諡號「成」。
      數十年餘,潛心於研究《春秋》與左氏之學的杜預,晚年(281-284)著成《春秋釋例》、《春秋左氏經傳集解》等書,儼然自成一家之學。《春秋釋例》以闡明《春秋》與《左傳》義例為主,並且附有「盟會圖」與「春秋長曆」等實用整理資料。此書到明代,已殘缺不全,直到清初《四庫全書》纂修時,才被學者加以整理,採唐代孔穎達《正義》所引用《春秋釋例》的文字,加以補充,校訂訛誤,重新釐定為十五卷,共四十六篇,概略地可見其大要。
      《集解》則以《春秋》、《左傳》為本,在八個面向上進行注解:
      一、 對經、傳中出現的「人物」、來歷與事件關係,加以簡要說明。
      二、 各種「事件」的原委真相、社會概況、古史背景,特別與之說明。
      三、 史事中出現的「地點」(國家、場域)予以指明所屬,或詳述其對應於魏晉當代之地理位置為何。
      四、 對「名物」、「文字」進行解說;此為注解基本內容,所佔篇幅最多。
      五、 對於「典禮制度」(朝聘、盟會、天象、祭典、戰爭、婚喪等)加以原由、背景等介紹。
      六、 闡明《春秋》義例,指出《春秋》所載各事的是非得失、慣例等。
      七、 指出《左傳》書寫體例慣常用法。
      八、 經、傳對應關係等的說明。
      除此之外,杜預首創了「將傳文分年錯置並附於經文之下」的閱讀形式,不同以往的各自獨立;且直指經、傳於形式、內容上「發傳之體三,為例之情五」的細緻區別。更者,吸收大量漢儒舊說,取長截短,或批評,或運用,集合眾家優點,中肯獨到。
      於是,可以想見的,自《春秋左氏經傳集解》行世之後,其他漢儒的著作便漸漸自歷史潮流上褪去,而今,其也就成今日碩果僅存的《春秋左氏傳》古注。後代研讀《春秋》、《左傳》之人,必得參考《集解》,其重要性,可說幾乎與經、傳二者併行且不朽了。

撰稿人:陳讚華
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