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長
字子長。生卒年不詳。魯國人。魯國公冶氏,是季氏之族季冶的後裔。
公冶長是孔子的學生,也是女婿,不過來學的時期不詳,生平活動也不甚清楚。
唐代,玄宗追封「莒伯」。宋代,真宗加封「高密侯」。明代,世宗詔改「先賢公冶子」。
據說公冶長「能忍恥」[《孔子家語》],可見他的個性應該是沉穩而能忍辱負重的。不知道為了甚麼原因,公冶長曾經犯法坐牢,但是孔子並沒有責備他,反而說:「這個人,可以把女兒嫁給他啊!雖然身陷囹圄,但這不是因為他本身的罪過」,後來也真的將女兒許配給他。[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公冶長〉]
東漢的王充曾經質疑,孔子這麼說好像把嫁女兒當作補償冤獄一樣。不過,從孔子的語氣看來,他對這位學生的遭遇是充滿嘆惜的。遭遇橫逆而不怨天尤人,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己沒有過失,卻能承擔起責任,更不是人人都能夠做得到。由此看來,公冶長面對人生的靜定態度,正可顯示出他是個賢德之士。而後代的儒者,也會以公冶長的例子鼓舞自己:外在的刑罰污辱,不會傷害一個君子真正的德行。
關於公冶長的正式記述,只有這一則。不過,公冶長到底為什麼入獄,卻是一個令人好奇疑惑的問題。佛教傳入中國以後,開始出現許多詭奇生動的志怪小說,其中有本叫做《論釋》的書,就又敘述了一則關於公冶長入獄的故事:
有一天,公冶長從衛國要回魯國,途中聽到鳥群互相招呼,要到清溪這個地方吃人肉。公冶長繼續往前走,不久就看到一個老婦人在路旁哭泣,說她的兒子前天出門,到現在還沒有回來,大概已經遭遇不測,但是又不知道去哪裡找人。於是公冶長就告訴她,自己剛才聽到鳥群的談話,人恐怕就在那裏。老婦人到了清溪,果然找到了兒子。村長問她怎麼找到的,老婦便將事情經過全盤托出。村長當然不相信公冶長聽得懂鳥語,於是懷疑公冶長就是殺人兇手,將他逮捕。
公冶長入獄之後,典獄長質問他殺人的動機。公冶長辯白自己真的聽得懂鳥語,並沒有殺人。典獄長聽得半信半疑,要求公冶長想辦法在六十天內證明。到了期限的最後一天,有隻麻雀飛來,嚷嚷長著白蓮的水邊,有台牛車翻了一地的穀物,因為牛受傷了,一時不能收拾,要眾鳥趕快去吃。典獄長派人前往察看,果然跟公冶長轉述的一模一樣。接下來,公冶長又轉述了豬和燕子說的話,也一一應驗,於是公冶長就被釋放了。
這則故事雖然是虛構的,卻在民間廣為流傳,唐代的詩人如沈佺期、白居易,還曾經在詩句中使用公冶長懂鳥語的典故,使得這反而成為公冶長最為人所熟知的「事蹟」了。
撰稿人:吳曉昀
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