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魏了翁

魏了翁 (1178~1237),字華父,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縣)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理學家和政治思想家。魏了翁啟蒙很早,年幼就隨其兄長入學學習,少時博聞強記,在鄉裏有神童之稱。慶元五年(1199)進士,初授簽書劍南西川節度判官,隨即被召爲國子正,以校書郎出知嘉定府。不久,魏了翁因父喪丁憂解官,返回鄉里,在白鶴山下築「鶴山書院」,開門授徒,士子爭從之,學者因稱鶴山先生。
  魏了翁起復後,先後出任漢州,眉州、瀘州等地知州,在蜀凡十七年,表現出來相當強的吏幹。返回朝中後,為兵部郎中,累官至權工部侍郎。被朱端常誣劾為欺世盜名,被降三官,靖州居住。在靖州築鶴山書院,學者雲集,形成鶴山學派。紹定六年(1233)﹐權相史彌遠死,魏了翁被朝廷召回,入對,授權禮部尚書。魏了翁還朝之後,立即上章言時政的弊端,請皇帝明辨君子、小人,受到權臣猜忌,以端明殿學士同僉書樞密院事,督視京湖軍馬,再次被排擠出朝廷。幾年後,改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熙元年(1237),魏了翁以資政殿大學士、通奉大夫致仕。致仕不久,魏了翁病卒,年六十。贈太師,諡文靖。有《鶴山先生大全集》,《九經要義》,《古今考》,《經外雜鈔》,《師友雅言》等書。
  魏了翁自幼研讀《二程遺書》及《伊川易傳》,年二十七時結識朱子門人輔廣、李方子,從而正式開始了他對程朱理學的研習,並逐步確立了程朱理學在其理學思想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其哲學思想主要是以理學為本,吸取了朱熹的理學、陸九淵的心學以及葉適的功利學等各家的思想,義理與事功並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心、天、理三位一體的宇宙觀。此三位一體的宇宙觀也是其理學思想的核心特點。簡單而言,魏了翁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由理、氣相互作用而成的。理是事物生成的根據和本原,氣是事物生成的材料,而心是宇宙本原,天地萬物,五行五氣都由心產生;心統率著理和氣,而天則統理和心,理和心是處於同等地位的,前者為後二者提供了一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載體。天是心、理互動的根本動因和終極歸宿。這種宇宙觀強調的是心與理的合一,而不再是將理置於一個不可觸及的終極地位。
  在同時代的理學家中,同為蜀人的張ㄔˋ﹔chi對魏了翁理學思想的形成也有比較大的影響。張栻的理學思想具有相對較強的哲學思辨性,他將儒家經典進行一種哲學化的闡釋和表達,張栻結合張載「心統性情」命題,提出「心主性情」和「道托於器而後行」的理論,雖然魏了翁並不贊同張栻的道器論,但張栻對魏了翁道器觀的形成仍有很大影響。繼張栻之後,魏了翁成為宋代蜀學的集大成者。魏了翁以二程、洛學傳人的身份融合、會通蜀學與洛學,把蜀、洛兩地的學術統一到以孔孟儒學為本源的義理之學的軌道上來,並加以融會貫通、深化提煉, 成就一家之學。魏了翁創辦的鶴山書院,在蜀地影響非常大,學子往往負笈雲集此處,蜀人由此得聞義理之學,加速了蜀學義理化的進程。後來宋理宗為表彰魏了翁的講學活動,特御書「鶴山書院」 四大字為贈。魏了翁以鶴山書院為基地開展的講學活動, 不僅加速了蜀學義理化的進程, 而且也推動了理學在全國的流傳和發展, 這使得蜀、洛之學進一步融合。此外,魏了翁對周敦頤及二程的評價非常高,嘉定九年(1216年),魏了翁向寧宗上書,要求表彰周敦頤和程顥、程頤,請為三人定諡號,定理學為正宗。在理學成為官方學術的過程中有重要作用。
  南宋末年,國家衰微,不同學派的學術之爭往往演變為門派之爭,魏了翁獨窮經學古,在學術思想方面「為學不傍依門戶,能卓然成一家之學」。《宋元學案》設〈鶴山學案〉,載魏了翁及其師友、弟子之言。

撰稿人:古麗巍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