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首頁>儒學資源>古代經典>隋唐五代經典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未提供圖片,此為預設代表圖
  • 編著:魏徵等多人共同撰述

隋書

內容介紹

《隋書》為唐人所撰官方史書,由多人共同撰述,正式完成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其中,〈經籍志〉與〈儒林列傳〉各自有其作者、著述體例、對象等,截然不同,成就也就有所不同。《隋書》中僅有「紀、志、列傳」三種書寫體例,不同於《史記》以降的書寫傳統(「本紀」、「世家」、「列傳」、「表」、「書」五體分類),可見其書寫「因時制宜」之必然與必要性。時代不斷變遷,各朝歷代的情勢各有不同,在各類典籍的流傳上,亦有其因「時」變化而產生的不同情「勢」;而這一個書籍變遷的歷史過程,即大規模的被魏徵載錄下來。

《隋書.經籍志》的作者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今河北巨鹿縣,又說晉州市或館陶縣)人;為唐朝著名政治家、儒者。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等職,被封為鄭國公。向來以「敢言、直諫」聞名,是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其言論多見載於《貞觀政要》中。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等史書總論等。在他手上,在《隋書》內佔了四卷(卷32-35)篇幅的的〈經籍志〉,分「經、史、子、集」四部,共四十類,另外附有佛、道兩類典籍。這樣一個定名為「經、史、子、集」的分類法,為其首開先例,之後未曾斷續,甚至到了清代編纂《四庫全書》時,依然沿用。

其中,最特別的地方,是經部前有大序,經部十項分類後,又均有一個小序,共計經部,有序文十一篇。此外,子部的儒家類,亦有小序一篇。這些序文,都提綱挈領般的精簡介紹,各種典籍於不同朝代的命運,以及各自承載之學術源流、發展。因此,《隋書.經籍志》不僅僅是繼《漢書.藝文志》後,中國現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錄,亦是考見唐代以前,儒家著述概況的典範級重要資料。

在「典籍」之外,另外有〈儒林列傳〉(《隋書》全書卷第七十五),專門記載隋代儒者生平事蹟、著述學說等的文字。魏徵依舊是主要編撰人,但另有參予編撰的其他學者,如顏師古、孔穎達、許敬宗等人皆是。〈儒林列傳〉中所記儒者,分別為:元善、辛彥之、何妥、蕭該、包愷、房暉遠、馬光、劉焯、劉炫、褚輝、顧彪、魯世達、張沖、王孝籍等,共十四位。這對於今日儒學史的研究,提供了可資參考的文獻。

對於〈儒林列傳〉而言,整卷最前的〈序言〉,記述了隋代儒學的概況:稱言隋文帝尚刑名之風,不好儒術,曾一度將其罷廢,獨存有國子一所,弟子七十二人。一直要到隋ㄧㄤˊ﹔yang帝時,才復開庠序,徵辟儒生。由此來看,魏徵想透過前朝興亡為教訓,提醒君王應藉由歷史借鏡,尋求正確的治國之道。除此之外,魏徵非常重視君王對於國家歷史的變化,以及此角色的巨大作用。「治國,是否一定需要藉用儒家思想,一切都取決於一國之君」,魏徵的言論,幾乎已經要說到這個地步上,可見這一史官與臣子,期待國君能有美好作為之心,殷殷懇切,無處不見。

撰稿人:陳讚華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