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未提供圖片,此為預設代表圖

陵川集

內容介紹

《陵川集》是元代儒者郝經的文集,共三十九卷。目前想要翻閱《陵川集》,較方便取得的應該是分別收入於《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第399冊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2冊的版本。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收入於《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的《陵川集》,在第三十九卷後,尚保留包括郝經師友以其「雁足詩」為題所寫下的詩作、記述,及〈郝先生墓銘〉(郝經的老師元好問作)在內的「附錄」,此皆為《四庫全書》本所無。所以研究者在利用《陵川集》時,仍應以《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為佳。

對於《陵川集》的內容,我們若由《陵川集》所收錄的文體來看,郝經在專書以外的著作,大致可分為「詩作」、「文作」兩大部分。其中關於郝經「詩作」的部分,《陵川集》大致的收錄情形如下:

卷一「賦」,卷二至卷五「古詩」,卷六至卷七「古詩和陶」,卷八至卷十二「歌詩」,卷十三至卷十四「律詩」,卷十五「七言絕句」、「五言絕句」。

至於在郝經「文作」的部分,《陵川集》各卷的收錄情形則約略如下:
卷十六「圖說」,卷十七至卷十九「論」,卷二十「雜文」、「文」、「哀辭」,卷二十一「祭文」、「箴」、「銘」,卷二十二「贊」、「說」,卷二十三至卷二十四「書」,卷二十五至卷二十七「記」,卷二十八至卷三十「序」,卷三十一「述擬」,卷三十二「奏議」,卷三十三至卷三十四「碑文」,卷三十五「墓誌銘」卷三十六「墓誌銘」、「行狀」,卷三十七至卷三十九「使宋文移」。

由於郝經是金、元之際名儒元好問的學生,而好問又長於七言古詩、七言律詩,所以郝經在這方面的詩作(見卷一至十五),可說是頗得好問的詩蘊,值得參看。而郝經在學術想上的造詣,除〈五經論〉之外(見卷十八),因其除了自身家學授受外,又曾問學於南宋滅後被擄北上的理學家趙復。所以我們從郝經詮解周濂溪〈太極圖說〉的同名著作〈太極圖說〉、演示邵雍先天之學的〈先天圖說〉、郝經自述其道學體會的〈一貫圖說〉(以上見卷十六),以及郝經各以「道」、「命」、「性」、「心」、「情」、「氣」、「仁」、「教」為題所撰的八篇〈論〉說(卷十七),篇篇立論調理儼然,在在都可以作為生長於北方儒者的郝經,已經完全接上了南方朱子理學學脈的最佳證據。當然,還有郝經最擅長的奏議文字,及郝經晚年被迫滯留江蘇宜徵十六年中,不斷被南宋奸相賈似道蓄意忽略的上書,現在都可於《陵川集》卷三十二「奏議」和卷三十七至卷三十九的「使宋文移」中得見。故由此可見,《陵川集》雖然卷秩繁複,但對於郝經其人其事,或宋末元初文學、社會或政治情勢有興趣的讀者來說,的確是一本值得再三翻看的好書,同時也是學術研究上不可多得的珍貴材料。

撰稿人:江俊億

作者簡介

時當中古,當時中國北方分別由北宋、遼、金、元相繼代興。所以一旦遭逢世變,改朝換代,在儒者間,他們心中的忠義將如何取捨?而各朝之間,誰又應當名列「正朔」之位?這些都是值得玩味,甚至細細研究的問題。
   郝經,字伯常,澤州陵川(今山西省陵川縣)人。他生於金宣宗元光元年(1223),那時候蒙古鐵騎已攻入河朔,郝家為了逃難,常多方奔走。直到金朝大勢已去,一些本來南逃的士大夫,為求安全卻又北返,郝家便是如此再北往改居河北保州,從此郝家便在那裡重新住了下來。
   一整家子要在異地落地生根,總是比一般人還要辛苦許多。由於郝家世代詩禮傳家,他的父親郝思溫不願看到郝經為了生活壓力而放棄學業,所以就替郝經借鐵佛寺當作教室,叫郝經一方面教學童讀書識字,一方面繼續充實自己的學問。後來蒙古朝廷下詔舉辦科考,郝思溫還禁止郝經去學習如何考科舉的科文,只要郝經依照經、史、子、集之序專心讀書,不要隨便為外物所誘。所以郝經白天除了教書,當然還要幫忙打柴、挑水、作家事,沒有時間讀書,只好利用晚上,再通宵達旦地讀書。郝經就在這樣困苦環境中,漸漸地成就他的學問。
   後來,郝經的好學問,慢慢地替他打響了名聲。那時候北地順天路有位名叫張柔的「萬戶」,張柔與一般貴冑不同,他雖然也有軍力,算是位「軍閥」,不過他與他的副官賈輔,都特別注重文化事業的保存和延續工作。當別的軍閥彼此間相互爭戰時,他只顧著趕去搶救文獻圖書。像各地四部載籍,書法名畫,甚至是金朝王家圖書館藏書和歷朝皇帝的《實錄》,都被他們給搶救了下來,妥善收藏。就是這位特別的「軍閥」張柔,聽到郝經的文名,便特地來聘請郝經擔任他們家族的家庭老師,並允許郝經可以隨意觀覽他們所保存下來的數萬卷藏書。郝經在張柔家共待了十三年之久。在這段期間裡,因為得以博覽群書,所以郝經的學問,從此又有了很大的長進。
   元憲宗寶祐四年(1256),後來即位為元世祖的忽必烈,也因為聽聞了郝經的名聲,所以派遣使者請郝經到他私人的智囊團所在地――金蓮川幕府(參孫克寬《元代漢文化之活動》)來談論經國安民之道。郝經出身疾苦,又讀了這麼多年的書,所以他針對「立國規模」和「治安急務」所奏上的數十項建議,都十分切要。忽必烈非常開心,便留下郝經以為策士。後來郝經出謀劃策,撰〈立政議〉,建議忽必烈當實行漢法;又撰寫《便宜新政》十六事,以「定都邑」和「定儲貳」兩事特別受到忽必烈的重視和考量。因為郝經建議忽必烈南下「定都邑」,就是要為了日後元廷統治中國作準備;而「定儲貳」則是要請忽必烈先行確定後繼者,以防萬一。這也與蒙古舉辦庫里爾台大會來決定大汗繼位人選的習俗大相逕庭。雖然說,南下中國稱帝本來也是忽必烈的考量,但是要如此精準地提出相對應的意見,卻也非常人所能。郝經的政治才能,由此即可見一斑。
   元憲宗寶祐六年(1258),元憲宗蒙哥汗大舉南下攻宋。郝經以為時機未至,私下對忽必烈表達反對之意。其後,蒙哥汗兵困於四川,郝經就撰〈東師議〉建議忽必烈暫時先穩重用兵,以求保持實力;後來當蒙哥汗駕崩於合州釣魚城下後,郝經隨即上〈班師議〉,強烈建議忽必烈先與宋朝議和,北歸以謀汗位。忽必烈遂終於得以在兩年後取得帝位,是為元世祖。
   其實郝經要忽必烈班師回朝,除了奪汗位的考量外,更出於儒家思想中欲以德治服天下的政治理想。所以當元世祖即位後,郝經就請命南使宋朝,勸宋帝議和。沒想到這卻是郝經苦難人生的另一個開端。因為當時南宋朝廷,為奸相賈似道所把持。賈似道本身不學無術,亦無氣魄,平常時打壓忠良,遇戰時則欺上瞞下,謊報戰功。蒙古因為本身內部繼承權等問題,使得蒙古一直以來並無法專心對南宋的用兵,如此一來,竟使得南宋朝廷,在賈似道的欺瞞下,度過了好幾年的「平安」時光。現在賈似道聽到翰林侍讀郝經南下議和,深怕自己的假面具被拆穿,竟下令把郝經使節團一行人拘留在儀真(今江蘇宜徵),既不讓他們南下,也不讓他們北還。郝經這一拘留,竟然長達十六年之久!
   郝經縱使滿腹經綸,在這十六年間,除了不斷寫信上書南宋朝廷和賈似道外,也沒有什麼積極的辦法。閒暇時只好教導隨行使節團讀書,並撰《續後漢書》九十卷,申明蜀漢方為正統的三國史觀。相傳郝經某一天看到一隻大雁,覺得這隻大雁的神情、樣態都與眾不同,所以就在一條絲帛上寫道: 霜落風高恣所如,歸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繳,窮海纍臣有帛書。中統十五年九月一日,放雁獲者勿殺。國信大使郝經書於真州忠勇軍營新館。 寫完後郝經便用蠟丸封住,並將其繫在雁足上使之北歸。其實那時候元世祖早就改換年號。所謂「中統十五年」,其實應該是至元十一年(1274)。只是郝經身處南地,怎麼可能知道年號改換之事呢?同在至元十一年九月,元廷派遣伯顏三路攻向南宋。這時後賈似道才感到害怕,趕緊命總管段祐送郝經一行人歸國。雖然隔年三月,這隻大雁才在北宋舊都汴京金明池中被發現,但至元十二年四月,郝經終於回到闊別十六年之久的故國。不過真正令人感到惋惜的是,至元十二年(1274)七月,郝經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三。
   郝經一生有以下三個特別的經歷,值得有興趣的讀者們多加著意。首先,郝經的祖父郝天挺,是元好問的老師,而元好問又是金朝遺民士大夫的領袖。所以郝經在派別上,也應當屬於金遺民。金遺民與忽必烈後來所招募的儒臣間其實在理念上有所出入,彼此間並不相友善。但郝經卻因為他特殊的身分,兩邊陣營對他都還算和善。郝經出入其間,並沒有什麼違礙。這是郝經第一個耐人尋味之處。
  其次,一般史傳都認為,南宋朱子性理學北傳,是由趙復北上後才開啟這個風氣。不過,由於當年程明道曾在郝經祖籍澤州推行政教,郝家又是書香世家,所以郝經的理學,兼容北宋以來所傳洛學與南宋朱子學的要素為一家。雖然郝經也曾寫信跟趙復問學,但嚴格來講,郝經的理學造詣並不算是「半路出家」。所以,宋、金、元儒中是否還有類似郝經這樣的例子,值得進一步抽繹玩味。
   最後,就是郝經《雁足詩》的真偽問題。有人認為,郝經《雁足詩》的故事過程與當年蘇武牧羊有異曲同工之妙,遂懷疑郝經「雁足繫詩」的真實性。不過,《雁足詩》本身似真有實物,不只元代儒者多有提詠,連明初大儒宋濂都有題書。因此,看起來這似乎是真有「雁足繫詩」其事。然而,此事的真偽與否,已不重要。因為郝經滯留十六年的無數封書信,已經證明了他的忠心(見《陵川集》末卷)。所以,如果《雁足詩》當真是後世好事者所變造,那我們也就把它當作是個「美麗的錯誤」吧!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