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未提供圖片,此為預設代表圖

北溪字義

內容介紹

《北溪字義》一書,雖由陳淳之弟子王雋所整理,然書中之內容,則為陳淳晚年講學時,對理學概念訓解的精華,因而從此書中亦能窺見陳淳的理學思想。而《北溪字義》之名,其原名為《字義詳講》,後來又因其內容多涉及《四書》、理學概念,故又稱《四書字義》、《四書性理字義》,總括來說,《北溪字義》一書,便是陳淳將理學家所使用的字義概念,簡明清晰地闡述出來。而「字義」一詞,有別於漢儒之章句訓詁,為宋儒獨特的訓解方式,透過理學的概念,來闡發某一詞的深層意涵。《北溪字義》書成之後,隨著朱門弟子的推廣,不僅自南宋以降,廣為流傳,更傳入了朝鮮、日本,影響了當地儒學的發展,而近世海外漢學家陳榮捷先生,則將《北溪字義》全書英譯出版,將之介紹、推廣至歐美漢學界。

從陳淳弟子王雋為《北溪字義》所寫的〈序〉來看,有三個重點值得注意:其一,「諸老先生雖慮學者居下而窺高,然其所以極本窮原,發揮蘊奧以示人者,亦未嘗有隱也。然皆隨叩而應,或得其一二,而無以會其大全,學者病焉。」其意指出,儘管這些理學概念為時人所用,但時人也常常未能清晰地分辨每一個概念的意涵,於是陳淳就針對這些概念,加以闡發,以學子能夠明瞭其間的涵義。其二,「合周、程、張、朱之論而為此書,凡二十有五門。」陳淳《北溪字義》一書所講之內容,融合了北宋四先生及朱熹對於理學概念的訓解,故此書的理學概念,則為程朱理學之理學概念。其三,「吾黨下學工夫已到,得此書而玩味焉,則上達由斯而進矣。」此點之意,則強調學子研讀此書,必須在下學工夫的基礎上,方能達到融會貫通的地步,否則容易流於概念的空談。

此書的卷次內容,就王雋之〈序〉所言,為二十五門,然今本所見之版本,則為明代弘治壬子(1492)年之刻本,將其中「一貫」一門,獨立出來,而成為二十六門,分上下兩卷。此外,後人又根據《性理大全》所載,增入〈補遺〉一卷,使得《北溪字義》較為完整,其二十六門目依次如下,上卷為:命、性、心、情、才、志、意、仁義禮智信、忠信、忠恕、一貫、誠、敬、恭敬;下卷為:道、理、德、太極、皇極、中和、中庸、禮樂、經權、義利、鬼神、佛老。在此二十六門目後,陳淳門人又附上陳淳《嚴陵講義》四篇及二〈辨〉,分別為:〈道學體統〉、〈師友淵源〉、〈用功節目〉、〈讀書次第〉、〈似道之辨〉、〈似學之辨〉。《嚴陵講義》四篇,大抵而言,將程朱之為學修身的內容,井然有序地分為四篇闡述,其目的在於教導學子如何讀書、如何進德修業,因而陳淳後學遂將此四篇附於二十六門字義之後,以便學子讀書學習參考。

近年中國大陸之北京中華書局,重新整理、校對,將《北溪字義》以標點本的方式出版,並附上陳淳傳略及《北溪字義》歷代之〈序跋〉,在閱讀上,較為方便易懂。

撰稿人:王志瑋

作者簡介

陳淳,字安卿,福建漳州龍溪縣(今龍溪)人,出生於彰州城北方北溪之濱,故人稱北溪先生。生於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九年(1159),卒於南宋寧宗嘉定十六年(1223),一生未出仕,享年六十五歲。
  陳淳在幼年之時,雖與其他學童一起修習舉業考試之書,不過由於陳淳為學務實,因而陳淳早在幼年便與他人的志向。淳熙七年(1180),陳淳年二十二,在鄉賢林宗臣的指引下,陳淳便開始苦讀《近思錄》,其後四年間,陳淳進而尋訪研讀有關周敦頤、二程、朱熹等宋代大儒的著作,奠定了陳淳的理學基礎。
  然而由於經濟生活貧困,再加上尚有雙親需要照料,於是陳淳便在鄉里間,以教導童蒙識字為業。其間雖有趕赴臨安參加應試,不過結果終未能如願以償。直到紹熙元年(1190),朱熹(1130-1200)到漳州任官,陳淳時年三十二歲,開啟了他生命中重要的一頁。是年冬天,陳淳自謁向朱熹拜師,正式成為朱熹的門生弟子。
  在面見拜師之前,陳淳已先寫下自己過往的讀書經驗呈送給朱熹過目,因而朱熹深知陳淳對於《近思錄》已有涉略,於是一方面勉其更上層樓,另一方面則就「窮究根源」的讀書態度教誨之。不過好景不常,紹熙二年(1191),朱熹的長子朱塾過逝,於是朱熹便以子喪之由,請辭漳州官任,歸回建陽考亭。儘管陳淳此次與朱熹問學的時間不長,但對於陳淳而言,朱熹的教誨,猶如滄海之明燈,在茫茫大海之中,指引了人生道路的方向。
  在朱熹離開漳州以後,陳淳便遵照朱熹的教誨,再一次地用功苦讀,直到慶元五年(1199)冬天,陳淳才再一次拜見朱熹問學求教。在這十年間,陳淳針對「根源」問題加以窮究,並時時與友人書信往返論學,更甚者,亦將研讀心得寄給朱熹批閱。而慶元五年再次拜見朱熹時,朱熹一方面肯定陳淳十年間的「窮究根源」工夫,同時也深怕陳淳只在「根源」上做工夫,如此一來,為學容易虛而不實,因此,此次教誨的重心則放在教導陳淳應踏實著手「下學工夫」,下學而上達,學問方能真實體驗,而不流於空談。對於朱熹教導的下學工夫,陳淳於〈竹林精舍後序〉一文中表示:「而於下學之中,所謂致知,必一一平實,循序而進,而無一物不格;所謂力行,必一一平實,循序而進,而無一物不周。要如顏子之博約,毋遽求顏子之卓爾;要如曾子之所以貫,毋遽求曾子之所以為一。」從文中可以知道,朱熹此次教導陳淳的為學工夫,是希望陳淳順著《大學》中「格物致知」的方式,逐步體驗學問的真諦,如此所建立起的學問,才能顛撲不破。
  而此次的問學時間也不長,隔年春天,慶元六年(1200)正月,陳淳便與岳父李唐咨拜別朱熹。不料,此次的拜別,竟成了師生的天人訣別。在朱熹過世後,陳淳一方面再次用工苦讀,另一方面遵照朱熹的教誨,開始走出鄉里,與人論學。嘉定十年(1217),陳淳年五十九,是年陳淳至臨安赴特試。考完試之後,陳淳八月抵達嚴陵,應當地太守鄭之悌之邀,於嚴陵講學兩個月。對於陳淳來說,嚴陵講學為其學問有成後,在外地傳播朱學的具體貢獻。在講學中,陳淳完成了《嚴陵講義》(〈道學體統〉、〈師友淵源〉、〈用工節目〉、〈讀書次序〉)及二辨(〈似道之辨〉、〈似學之辨〉)文章,用來闡明朱學,以導正學子讀書之風。
  由於嚴陵一地,學風趨於陸學,學子論學多靜坐空談,因而陳淳試圖以朱學下學工夫,導正當地的學子讀書之風。在陳淳與友人〈答趙司直季仁〉的書信中,陳淳表示:「因慨念江西禪學一派苗脈,頗張旺于此山峽之間,指人心為道心,使人終日默坐,以想像形氣之虛靈知覺者,以為大本,而不復致道問學一段工夫,以求理氣之實。於是舉其宏綱大旨,作《講義》四篇:一曰〈道學體統〉、二曰〈師友淵源〉、三曰〈用功節目〉、四曰〈讀書次序〉,明為之剖析,以為後學一定之準,庶有正人心而息邪說、距詖行。」從這篇書信中,可以看出陳淳不滿陸學只靜坐而無「道問學」的工夫,而《嚴陵講義》的寫作,便是用來導正當地陸學之流弊,因此陳淳在闡發朱學的同時,對於陸學之弊亦加以針砭。
  嘉定十一年(1218),陳淳年六十,是年陳淳從臨安至泉州,與當地知名儒者蔡和相與講學,吸引了同郡多位士子前來問學,其聲勢浩大,又被稱為「紫陽別宗」,對於朱學的傳播,不遺餘力。嘉定十五年(1222),陳淳年六十四,被任命為安溪主簿,不過未到任,隔年(1223)四月,陳淳便離開人世。
  在陳淳的著作方面,其門人王雋整理陳淳平日的講授,撰成《北溪字義》一書,此書的完成,影響了後代性理之學的發展。而陳淳的其他文章書信,後人亦將之整理成《北溪大全集》,流傳於世。由於陳淳對於朱學的發揚亦具貢獻,因而在清雍正二年(1724),被列入從祀孔廟的行列中,對於儒者來說,實具莫大之殊榮。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