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未提供圖片,此為預設代表圖

二程集

內容介紹

《二程集》一書,為後人收集編纂北宋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二兄弟的著作及言論。今傳本《二程集》,並非一開始編纂的原貌,而是由不同人、不同階段陸續所編,最後再合為一書。有關二程先生著作的編纂工作,肇始於朱熹(1130-1200),朱熹做為程門之後學,有意透過編纂二程《遺書》,表彰二程先生的學術。因此朱熹先是從程門弟子所紀錄的二程子言論中,編為《二程遺書》,此外朱熹又言:「諸家所鈔尚眾,率皆割裂補綴,非復本篇,異時得其所自來,當復出之,以附今缺,無則亦去其重複,別為《外書》,以待後之君子云爾。」由此觀之,在《二程遺書》二十五卷之末,朱熹附上《附錄》一卷,此為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所編定。另朱熹於乾道六年(1170)又編《二程外書》十二卷,做為參看對象,並言:「其曰《外書》云者,特以取之之雜,或不能審其所自來,其視前書,學者尤當精澤而審取之耳。」於是《二程外書》之所編,乃是朱熹認為其間的材料尚待考究,合為一編,供後人參考。

其後,後人又編《河南程氏文集》,包含了明道先生文、伊川先生文、遺文等三個部分。而另又有人編纂《河南程氏經說》,此為二程先生對於五經、《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言論。以上此四種書籍,在南宋皆有單獨刊行,亦有合四種為一編,稱為《程氏四書》。其後張ㄔˋ﹔chi(1133-1180)又將楊時(1053-1135)編定《河南程氏粹言》加以整理。至明清時期,後人又將《程氏四書》與《周易程傳》、《河南程氏粹言》而為一編,稱為《二程全書》,實包含六種二程先生的著作及言論。  

今傳本《二程全書》(《二程集》),中國大陸之北京中華書局出版標點本,在閱讀及研究上,較為方便。



撰稿人:王志瑋

作者簡介

程顥(1032-1085),字伯淳,河南人(今河南人),程頤(1033-1107)之兄,世稱明道先生,嘉定十三年(1220)賜諡純。生於北宋仁宗明道元年,卒於北宋神宗元豐八年,享年五十四歲。
      根據程頤所撰〈明道先生行狀〉,記載程顥幼年時,「數歲,誦詩、書,強記過人。十歲能為詩賦。」具有聰穎的才能。北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程顥時年十五歲,程顥之父命其兄弟二人從學於周敦頤(1017-1073),於是程氏兄弟很早之時便與周敦頤結下師生的情誼。到了仁宗嘉祐元年(1056),程顥年二十五歲,是年程顥至京師赴試,在場的諸生莫不自嘆弗如,可見此時程顥的學問,已有一定的水準。嘉祐二年(1057)三月,程顥中進士。
      仁宗嘉祐三年(1058),程顥年二十七歲,任京兆府鄂縣主簿,是年張載(1020-1077)以書信致程顥,信中言之「性未能不動」的想法,於是程顥遂作〈答橫渠張子厚先生書〉回之,此封信即後人所謂的《定性書》。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程顥年三十四歲,任晉城令,在任內其間,程顥興學辦校,改易當地居民的讀書風氣。
      北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程顥年三十九歲,是年因反對王安石(1021-1086)新法,遂自請外補任官。其後程顥又因朝廷遲遲未發補任之音信,於是程顥遂居洛陽講學。神宗元豐八年(1085),程顥時年五十四歲,是年亦是宋哲宗嗣位,三月之時,程顥改承議郎。六月,為宗正寺丞,不過卻不及行而卒。
      程顥資性過人,而充養有道,和粹之氣,盎其面背,門人交友相從數十年,未嘗見其忿厲之容,可謂如冬日之陽光。同時程顥的學術,經周敦頤得不傳之學於遺經,以興起斯文為己任。於是辨異端,闢邪說,使聖人之道,煥然復明於世。程顥生平事跡,見於《宋史‧道學傳》,其學術表現,《宋元學案》列有〈明道學案〉。
      程顥的理學思想,大抵而言,主張道與性不離,即「道即性也,若道外尋性,性外尋道,便不是」,於是肯定了儒家的入世精神。同時,程顥所謂的「道」,亦具有主動化生的作用,故又言「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生生之謂易,是天之所以為道也」,凡此總總,皆言明道除了具有根本義外,亦具有能動義。至於程顥言「性」,則肯定因氣稟不齊所造成的「生之謂性」的自然之性,故言「善固性,然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也」,在善、惡皆是性的前提下,人之修養工夫,則是從「生之謂性」中的性,恢復原本之「清明之性」,如程顥又言「及其清也,則卻是元初水也,亦不是將清來換卻濁,亦不是取出濁來置在一隅也」。對於心的說解,程顥則強調天地之大公心,故言「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情萬事而無情。故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人情有所蔽,則患於自私而用智,因此人的修養工夫,便是使心常於大公心的狀態。
       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程顥入祀孔廟。程顥生平著作,後人集其遺文語錄,名《程子遺書》。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