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未提供圖片,此為預設代表圖

孝經

內容介紹

◎成書過程與架構
《孝經》的作者有許多說法,最常見的一種是「孔子傳授給曾參」,《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云:「曾參,……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此外還有孔子、曾參弟子、孔子弟子、漢儒等各種說法。十三經之中,只有《孝經》的書名原來就有「經」字,沒有其他別稱。以「經」字表示重要典籍,是戰國時代才出現的用法,此外,《孝經》還引用了《孟子》、《荀子》的句子,由這兩點推測,《孝經》成書的時間應該在戰國中晚期以後,所以不可能是曾參所作的。不過,戰國末年的《呂氏春秋》兩度引用了《孝經》書中的文字,推測《孝經》的內容也不至於晚到出於漢儒之手。總而言之,《孝經》應該是戰國晚期的儒者所作,為了顯示「孝」思想的重要性,所以刻意加上「經」字作為書名。

先秦時代的學術風氣,會隱藏自己的姓名,而將自己的言論、著作託於宗師名下,而《孝經》就是這樣一本著作。書中藉由孔子與曾參的問答,闡述作者關於「孝」的思想。全書總共分為十八章,包括:〈開宗明義章〉、〈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庶人章〉、〈三才章〉、〈孝治章〉、〈聖治章〉、〈紀孝行章〉、〈五刑章〉、〈廣要道章〉、〈廣至德章〉、〈廣揚名章〉、〈諫諍章〉、〈感應章〉、〈事君章〉、〈喪親章〉。〈開宗明義章〉先論述全書的基本思想;其後五章分別論述各種不同身分之人行孝的標準,地位越高者所擴及的層面以及所擔負的責任就越廣;其餘十二章則從各方面來進一步闡述行孝的方法、行孝的作用與孝的重要性。

◎內容與價值
《孝經.開宗明義章》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自古就是中國文化中相當重視的德行,《孝經》不僅發揚了重視孝的觀念,還發展出一套推衍在個人、社會、政治、人生等各個層面的思想,加強了「孝」的重要性。再加上歷代官方對於《孝經》的重是,使得《孝經》對於後世的社會文化――特別是道德價值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不能說重視孝的相關思想都是《孝經》首創,但是透過《孝經》的文字力量,許多觀念在時移世異之中仍然深植人心。例如成功者首先感謝父母、或者將某事物命名為父母之名的作法,便與「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有關;而勸戒為人子女者愛惜身體、生命,常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兩段話正都出自《孝經.開宗明義章》。《孝經》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新校、新譯標點本
唐玄宗李隆基注、邢昺疏:《孝經注疏》,臺北:臺灣古籍。
賴炎元、黃俊郎注譯:《新譯孝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黃得時註譯:《孝經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

撰稿人:吳曉昀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