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儒學
漢代儒學繼承先秦儒學關心人、事、天地宇宙的特點,加上和各家學說互相激盪後產生的創新思維,成為中國思想的核心,對日後的政治、學術的發展影響深遠。但每當談到魏晉南北朝的哲學思想,我們往往只會想到「玄學」,其實,魏晉南北朝的政治仍然以儒學做為主要依據,而這個時期儒學的發展,首先是由對漢代儒學讖緯化的反省開始,進一步援引道家思想來注經、解經,同時加上來自佛家學說的衝擊,最後逐漸形成了魏晉南北朝儒學的內容。
一、時代背景
魏晉南北朝指得是從曹魏政權建立(西元220年)到隋朝統一中原(西元581年),歷經三國時代(曹魏、蜀漢、孫吳)、西晉、南北分裂且時局混亂的東晉(此時北方為五胡十六國)、北朝(北魏,後分裂為東魏、西魏,又為北齊、北周取代)、南朝(宋、齊、梁、陳)之間將近四百年的時間,是繼春秋戰國時代以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大分裂的亂世。
在這樣紛亂的時代中,胡、漢等各方勢力割據中土,兵禍連年,政治傾軋不斷,國家朝不保夕,人人自危,不管是上位者或是一般人,對於自身的存在都是極度的不安,為了避免禍事加身,這時期的學者大都有著遁世的傾向,文人之間由清議國事轉為談玄,道家思想發達,談論《老子》、《莊子》、《周易》三玄的風氣盛行;而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國的佛教在南北朝時期大盛,並由北方漸漸往南方傳播,佛教的信仰開始深入民間,另外,民間道教勢力順著道家學說的潮流,也在此時興起。宗教力量在社會上扮演著安定人心的重要角色,因此佛、道勢力深植人心,而漢末時,受到讖緯學大盛,解說儒家經學時摻雜了大量讖言符命、祥瑞災異等迷信觀念,加上戰亂毀壞了不少文物典籍等影響,因此儒學不論在義理論述、解經方法等方面的創造力上,都已經趨向衰頹,當然儒學的內容也是隨著時代而改變,但比起漢代,儒學不再處於獨尊的地位,也的確是事實。
二、魏晉時代儒學的演變
魏晉時期在戰亂的摧殘下,能夠真正通曉儒家經典的人才已經不多見,雖然這時候儒家學說仍然被看作是學術正宗,但是在玄學風氣的盛行之下,儒家的禮樂教化漸漸被視為是對生命的束縛,因此學者或者在行為上離經叛道,積極擺脫儒家禮教的拘束,例如:竹林七賢中的阮籍、劉戎等;或者是引用道家的思想來解釋儒家的經典,促使儒、道交流融合,試圖鬆弛儒家名教的禁錮與明哲保身,例如:王肅主張以道家的無為來說明儒家禮教的正當性、王弼以易學觀點注《老子》,提出了「以無為本」的看法、向秀寫了《儒道論》等,都在當時得到相當的響應。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學者從自然科學出發,來捍衛儒家學說,例如:裴頠的「崇有論」,反對道家的「無」,提倡修身養性,發揚儒家傳統思想;歐陽建主張「言盡意」,認為文字、語言、意象對事物的存在沒有影響,人不會受到名教的束縛……等,從這些學者對儒學的態度看來,可以知道這時期的儒學仍然是作為官方學說而存在,在學術上仍居於宗主地位,因此,儒學成為各方學者論學、挑戰的焦點,在諸多學者的討論與嘗試中,也開始了魏晉時期儒、道的交流與融合。
除此之外,魏晉時期的儒家經學雖然衰頹,但對它的研究從未中止過,不管是王肅對漢末鄭玄經學的質疑,或是何晏、王弼以道家思想注經,讓經學在傳統的訓詁注釋之外,另開義理注釋之先河,魏晉經學的創新,也為漢末受讖緯學影響而衰落的經學,帶來再興的可能。
三、南北朝時代儒學的演變
南北朝時代佛教、道教越發興盛,宗教的力量作為穩定社會秩序的存在,因此關於宗教哲學的討論越發活絡,儒學、道教、佛教便在其中互相排斥、融合,三教互相爭勝的局面於焉展開,而儒家經學受到南北分裂的影響,兩地經學發展的特色也不相同。
儒家與佛教主要爭論的問題:一是關於儒家學說與佛教教義的異同、本末的討論;二是夷、夏之辨,這是儒、佛對於佛教是否為夷狄之教不足為信的爭論;三是沙門是否敬王的的論辯,也就是討論出家人是否應該恭敬的伺候王侯的問題;四是儒、佛對於政治、經濟看法的討論;五是關於「神滅」、「神不滅」的探討,這些問題都凸顯了儒、佛兩家思想理論上和現實應用上的不同,而在論辯的過程中,也使得儒家的學說有所演變和發展:首先是儒學由獨尊的地位,漸漸變成和佛教一起並列為社會中的主流思潮,再來是儒家的哲學理論在佛教的影響下,有更抽象的思維能力,三是為了回應佛教,儒家學者更致力於研究儒家經典,使得儒家經學的學問得到復甦,這是儒、佛交流對儒學產生的重要影響。
道教雖然以老子為宗,並奉《老子》為經典,但其實是由古代的神仙方術和巫祝迷信等組織而成的本土宗教,因此它的理論與教義,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到佛教、儒學的影響,其中,儒家尤其在道教形成的初期產生了許多影響。到了晉朝以後,道教逐漸發展成為成熟的宗教,地位逐漸與儒、佛齊觀。在這個過程當中,像是葛洪提出「內神仙,外儒術」修養、治世的理論,寇謙之的「以禮為首」等,都是融合儒家思想於道教中,更進一步的健全了道教的教義、制度,使得道教更加成熟,但是這同時也使得儒家學說蒙上一層玄學化的面紗。
除了儒家學說與佛、道兩教教義的相斥相融外,南北朝由於地域的阻隔,南北經學分立,別具特色。一般來說,南方承自魏晉經學,注重玄理性的義理說解,採用的書目主要有王弼注解的《周易》、偽託是孔子所傳注的《尚書》、杜預注的《左傳》等;北方承自漢代經學,注重章句訓詁,所採用的書目主要有鄭玄注的《周易》、《尚書》、服虔注的《左傳》等。這個時期經學的分立,主要是受到政治的阻隔,一直到隋代統一後,南北朝經學的分力也跟著漸漸統一了。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雖然魏晉南北朝時代的「玄學」是最為大家論及的當代思潮,但是儒學在此時也並沒有失去它宗主的地位,它在和佛、道相斥相融的過程中,不但保有自己的特色,還儲存了再興的能量,而且這一時期對於儒家經典的研究仍然不停地持續著,產生了儒家經學初步的義疏之學。值得注意的是,魏晉南北朝的儒學,比起追求精神層面的內在心性、道德修養,更注重社會規範、治國平天下的外在應用,這應該是在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歷史背景下,對儒學發展最明顯的影響了。
撰稿人:連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