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第1張-高堂生、共1張圖片

高堂生

高堂生,是西漢初期魯地重要的禮學大家。從春秋戰國時期以來,禮崩樂壞、周文疲敝。諸侯僭禮行為越見頻繁。且為了規避《禮經》當中的規定,因此對於《禮經》多未妥善保存,甚至刻意削減。此種情形發展到孔子時,已不復見《禮經》。這種情形又加上秦朝焚書政策,更加導致《禮經》與相關注解亡佚的情形。發展至漢初時,僅可見《士禮》十七篇。(相當於《儀禮》)而當時能通曉書中儀文制度者,就目前記載來看,只有魯地高堂生一人。另外尚有魯人徐生,他善於運用實際的操作展示各種禮節。文帝時期,徐生便以這種技能獲得禮官大夫之職,他的兒子徐延、孫子徐襄,皆是以此家學而獲得官職。
      至於高堂生的後學有哪些人?根據目前文獻記載,並沒有很確切的說明,不過部分意見推測高堂生後來傳《士禮》給瑕丘蕭奮,蕭奮也因治《禮》而得任淮陽太守。蕭奮後來授《禮》給東海孟卿。而孟卿則授《禮》給后倉、閭丘卿兩人。后倉說《禮》數萬言,而成《后氏曲臺記》。而后倉對於漢代禮學的貢獻不僅於此,他另外授《禮》給聞人通漢、戴德、戴聖與慶普。自此之後,漢代禮學遂有大戴、小戴與慶氏之學,三家皆立為博士。聞人通漢後來擔任了太子舍人、中山中尉。慶普則傳授給夏侯敬、慶賢。大戴則授徐良,此後成為徐良家學。小戴則授橋仁、楊榮。從此以後,大戴便有徐氏學,小戴則有橋氏、楊氏之學。
      高堂生的後嗣之一,是三國魏明帝大臣高堂隆。明帝當時因為預備舉行封禪大典,卻不知古禮儀式要如何舉行,因此便命高堂隆修復禮儀,訂定儀注,以做為典禮規範。可惜的是此事尚未完成,高堂隆便與世長辭。這也令明帝難過不已。由此也可以看得出來,高堂生及其後嗣,仍然是漢唐之間保存禮學的重要主力!

撰稿人:劉柏宏
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