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胡瑗

ㄩㄢˋ;yuan (993-1059),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今江蘇泰州)。胡氏家族原本定居於安定,不過在經過幾次戰亂、以及胡氏家族任官之遷徙,到了胡瑗的父親任節度推官時,胡家便長期定居於海陵。不過由於胡氏家族的祖籍在安定,故學者又稱胡瑗為安定先生,諡文昭。生於北宋太宗淳化四年,卒於北宋仁宗嘉祐四年,享年六十七歲。
      胡瑗從小就十分聰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胡瑗時年七歲,即具備很好的寫作能力。到了胡瑗十三歲時,真宗景德二年(1005),根據《年譜》所載,胡瑗「已通五經,常以聖賢自期許。鄰父見而異之,謂其父曰:『此子乃偉器,非常兒也。』」由是觀之,胡瑗在年輕之時,其志向便與一般人不同,並不以科舉為目標,而是力求與聖賢為伍。當胡瑗二十多歲時,嘗與孫復(992-1057)、石介(1005-1045)於泰山共讀十年。在這十年中,胡瑗潛心向學,廢寢忘食,每當收到家裡寄來的書信時,胡瑗只要看到上面有「平安」二字,便不復再拆開閱讀,由此看來,胡瑗在求學時,其專心一致的態度,讓他逐漸具有豐厚的學識。
      仁宗景祐元年(1034),胡瑗年四十二歲,已經開始授徒講學,而當景祐二年(1035),范仲淹(989-1052)在蘇州任官時,由於欣賞胡瑗的學養,於是聘胡瑗為蘇州州學教授,一直到仁宗寶元二年(1039),胡瑗年四十七歲,才結束蘇州州學的任教。在這段期間,由於胡瑗以身教和言教的方式,展現出儒家風範,因而被時人所尊重,其名聲也逐漸遠播。
      北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胡瑗年五十歲,是年胡瑗以保寧節度推官兼教授湖州州學。由於胡瑗在蘇州任教時,頗受好評,因而此時任教湖州,四方之士,雲集受業,蔚為風盛。在湖州州學裡,胡瑗又分經義齋與治事齋。其中,經義齋為擇疏通有器局者居之。而治事齋,擇學者欲明治道者講之於其中。簡而言之,經義齋中所重為通學,而治事齋中所重為專學,雖分為二科,但皆並重。慶曆四年(1044),胡瑗年五十二歲,是年由於胡瑗教學之法有成,於是宋仁宗取法於胡援,將胡瑗的規模做為中央太學之法,可見胡瑗對於宋代的教育影響之大。而一直要到仁宗皇祐元年(1049),胡瑗年五十七歲,胡瑗的湖州任教始告一段落。
      仁宗皇祐四年(1052),胡瑗年六十歲,為國子監直講。由於胡瑗教人皆有一套規模並取法有常,故從學者的衣服容止,往往相類。人遇之,雖不曾相識,但透過舉手投足之際,亦可知曉此人為胡瑗之學生。
      胡瑗生平事跡,見於《宋史》本傳之中,其學術表現,《宋元學案》列有〈安定學案〉。綜觀胡瑗一生的學行,在〈定定學案〉中,引述黃震(1212-1280)的評論:「先生明體用之學。師道之立,自先生始。然其始讀書泰山,十年不歸,及既教授,夙夜勤瘁,二十餘年,人始信服。立己立人之難如此。」從黃震的評論中,確實可以看到胡瑗以身教的方式,來展現儒者的風範,對於宋初的學術風氣,具有一定的指標意義。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胡瑗從祀孔廟。其生平主要著有《周易口義》,《洪範口義》,及《資聖集》十五卷。

撰稿人:王志瑋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