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第1張-澹臺滅明、共1張圖片

澹臺滅明

字子羽。生於春秋魯昭公三十年(B.C.512),一說生於魯定公八年(B.C. 502);卒年不詳。魯國武城人。《春秋左傳》曾記載澹臺滅明之父,推測他出身於士人家庭。

澹臺滅明於孔子晚年來學。言偃擔任武城宰時發現澹臺滅明有賢才,於是便加以推舉,後來澹臺滅明便在魯國出仕,只是實際的職位不詳。根據《史記》的說法,澹臺滅明後來南下楚國,在楚地傳學,收了許多學生。

唐代,玄宗追封「江伯」。宋代,真宗加封「金鄉侯」。明代,世宗詔改「先賢澹臺子」。 

澹臺滅明為人清剛正直。言偃向孔子形容澹臺滅明:「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不走小路;除非為了公事,不會私下拜訪我),可見其人之光明磊落。[〈雍也〉]正直之人秉持是非標準行事,所以不畏旁人批評,也不會隨旁人奉承起舞,所以據說澹臺滅明能夠「貴之不喜,賤之不怒」。(稱讚他,他不會因此高興;輕蔑他,他也不會因此發怒。)[《大戴禮記》]

澹臺滅明又是愛民之宰臣,《大戴禮記》說他:「茍於民利矣,廉於其事上也,以佐其下。」意思是:假如是對民眾有利的事情,澹臺滅明會儉省對上位者的繳納與開銷,拿來幫助下民。雖然聽起來是事理之常,但是這種行為放在官場,可說是相當難得的作為。

戰國時代,流傳著不少孔子弟子在各地仕官任事時,有德有守、令百姓感念的故事;澹臺滅明是其中之一,此外宓不齊、高柴、巫馬施等弟子亦然。從這類的記錄,可以略見孔子之教對於當時士人的影響,以及時人對於孔門的正面評價。 

另一方面,孔子過世以後,澹臺滅明又到南方傳學。澹臺滅明本來是魯國武城人,《史記》說他「居楚」,是因為他後來向南走,到了楚國。楚地的年輕學子紛紛前來求教,據說澹臺滅明收了許多學生,名動諸侯。

近年來,考古文物界發現了不少戰國漢初時代的簡牘帛書,其中有不少文章具有儒家思想,但是內容又與原本流傳的戰國(中原)儒家思想不盡相同,因此有學者認為楚地也有儒學傳承發展。對照《史記》中〈儒林列傳〉及〈仲尼弟子列傳〉對於澹臺滅明的記述來看,可能早在春秋末或戰國初年,孔子的學生就已經南下到楚地傳衍孔子之教了。

撰稿人:吳曉昀
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