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蘧瑗

ㄩㄢˋ;yuan(蘧瑗,音渠院),字伯玉,東周人,是春秋時代衛國的大夫。蘧瑗是否為孔子的弟子,是有爭議,依據錢穆《論語新解》來看,魯哀公十四年時,蘧瑗已經擔任大夫的官職,這時孔子才出生。年齡姑且不論,《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所記七十七人裡並沒有蘧瑗。  
      蘧瑗為人外寬內直,對己能時時自我反省,對人能寬以待人。曾有紀錄衛靈公和南子乘車時,聽到附近有車接近,車子聲音越來越響,忽然中斷了,車子沒有聲音,不一會兒車子又發出聲音。南子一聽,就說這個人一定是「蘧大夫」。南子說:「因為當時人乘馬經過公門之前是要下馬的,這是行走的禮節。一般人,若見四下無人,哪會管到禮呢?在衛國,對這些微末小節的禮也會遵行的人,只有蘧大夫了。」可見蘧瑗對內心良心的真誠直率,認為對的事,縱然是一個人仍舊保持自我原則。  
      孔子對蘧瑗十分讚佩。據《論語》憲問篇記載,蘧瑗派使者來訪孔子。孔子問使者:「最近蘧先生都在做些甚麼呢?」使者回答:「我們先生只想要少點過失,卻總覺得還做不到啊。」使者離開後,孔子太敬佩蘧瑗的自我修為,甚至連蘧瑗派來的使者都加以讚嘆。由此可知孔子對蘧瑗的佩服。孔子對蘧瑗的佩服還記載還在《論語》衛靈公篇,篇內記錄孔子直接稱讚蘧瑗是一位君子。  
      蘧瑗在衛國也是位知名的賢士。據《闕里文獻考》記載,衛國當時政局不穩,經歷兩次政變,蘧瑗均能置度外,不受權勢利用。晉趙簡子想要攻打衛國,派去探查的人回來稟報:「衛國有蘧瑗為政,不好打。」簡子聽了便打消攻衛的念頭。由此可知蘧瑗為政的賢能,他國聽到他的名字便不敢輕易動兵。  
      蘧瑗擁有才能,一開始衛靈公並未重要他,反而信任不肖子彌子瑕。衛國另位賢士史魚屢次諫言,衛靈公仍不聽。直到史魚死前,要求兒子說:「我在衛當臣子時,不能將賢士蘧伯玉推荐上去,這是我的失職。我死後,將我屍首放在牖下就好了。」史魚死後,衛靈公得知此事,大為震驚,便逐退彌子瑕,任用蘧瑗。史魚的屍諫,看得出史魚的忠心,也能看出蘧瑗的君子作風與賢能。  
      據杜氏《通典》:「唐開元二十七年 (739年) 贈先生為衛伯。」明嘉靖九年改祀於鄉,清朝雍正二年入祀孔廟。台灣孔廟大多將蘧瑗列在東廡的第一順位,只有嘉義孔廟列在西廡第一。

撰稿人:簡逸光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