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李顒

康熙九年,常州知府駱鍾麟是以前李ㄩㄥˊ﹔yong的學生,請李顒至道南書院講學,主講東林講席。之後,李顒在江陰、靖江、宜興這些地方講課,很受歡迎。康熙十二年,陝西總督鄂善想挖掘李顒出來作官,李顒八次上書,以身體不好謝絕。康熙十七年,禮部又推舉李顒出來作官,李顒又推辭,這次政府是用床將他抬到省城,官員親自在床邊向他勸諫。這麼大的排場,李顒仍不買帳,絕食六天,還拿刀出來想自殺,官員害怕鬧出人命,才放他回去。李顒說:「捧我等於要我的命啊!這一定是我心性沒修養好,外顯在外,不能隱藏,才招惹這種遭遇。」從此,李顒不再會客,過著完全隱居的生活,除了顧炎武來找他,他才招待。清朝聖祖皇帝對這人很欣賞,想見見看這人長甚麼樣子。康熙四十三年康熙西巡,想趁機會和李顒碰面,李顒卻又說他又老又病不想見人,沒去進皇帝,連皇帝的帳都不買。只要他的兒子李慎言拿自己的書獻給皇帝。李顒卒於康熙四十四年,年七十九歲。

李顒是個孝順的人,也是性情中人。李顒小時候家裡很窮,沒錢燒火吃飯。李顒的母親想送他入學,但繳不起學費,學校就不讓他就讀。他的母親很難過,對李顒說:「沒有老師,你就無法學習嗎?這些古人都是你的老師啊!」李顒當時已認得一些字,自此發奮讀書。向人借書,凡書就讀,讀的範圍很廣,也很多。十六歲時,李顒的父親李可從戰死河南襄陽,連屍骨都找不回來。母親死的時候,李顒想去襄陽找父親的屍骨,希望能讓父母合葬。但是這怎麼可能呢?他日夜哭,襄陽城令張允中,覺得這個年輕人太孝順了,便立信吾祠紀念李顒的父親。日後,他離開襄陽講課,曾回襄陽祭祀父親,還作招魂儀式。認為他只要這麼做,父親會跟隨在他身邊,他只要祭祀,父親也能受惠到那些祭祀的祝禱與食物。孝行愚蠢,孝心可嘉。

李顒論學宗旨與方法來看。李顒曾說:「我認為悔過自新是行道的宗旨。人之所以會犯過錯,都是因為個人心的運作造成。對於上等的人才來講,要斬除錯誤最好的方式是直接面對問題的根源。中等人才就稍為難了點,方法是要靜坐觀察自己內心運作入手。靜坐自省才能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知道過錯在哪才有悔過自新的機會。」李顒重視悔過自新,方法上要人能知道自己錯在哪才重要,也才推廣靜坐反省。好人才馬上自知哪裡錯,改錯就好了。中等人才不知道自己哪裡出問題,這時需要讓這人靜坐下來,讓主觀想法沉澱下來,以理性清明客觀的視野讓自己反省,要他自己找到為何出錯。「靜坐」二字看來古意盎然,換成今日說法,就是回歸理性。

在讀書上,李顒特重《四書》,並實踐《四書》內的道德理想。他自己也說:「我在童年已讀過《四書》,到老了還在讀。讀是讀了,但『上口不上身』。若能上身,那是何等的快樂啊!」李顒學術說法是跟隨明朝姚江一派,但比起明朝人的空談,他的身體力行讓這些空泛的道德著實實用多了。

李顒著作早年因感時勢混亂,為了抒發治世思想,曾作《帝學宏綱》、《經筵僭擬》、《經世蠡測》、《時務急策》,但被他自己燒掉了,日後隱居離世。至今仍見的有《四書反身錄》、《二曲集》。

撰稿人:簡逸光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