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張伯行

張伯行,字孝先,號恕齋,又號敬庵,諡號清恪,河南儀封人,生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卒於雍正三年(1725年)。他除了是位理學家外,還是清朝有名的清官,被譽為天下清官第一,獲得康熙皇帝多次的表彰。 張伯行於康熙二十四年考中進士,授內閣中書,改中書科中書,歷任山東濟寧道、江蘇按察使、福建巡撫、江蘇巡撫、倉場侍郎、戶部右侍郎、禮部尚書等。
  他為官清廉,志節高潔,皆是學問醇正所導,即使與有嫌隙者共事,亦能以公事為要,推誠協恭,而不帶絲毫芥蒂。在他為官的期間有許多政績,都被詳實記載於史書中。在他丁父憂,而在家居喪期間,正好遇到儀封大雨沖走了舊堤防,洪水淹入城中,他立即招募人民裝土為袋,修築河堤,水患乃止。當時的河道總督視察了他所修築的河堤,對於他治水的能力大為驚奇,於是,特地上疏薦舉他為山東濟寧道,稱讚他「盡心河務,勤敏辦事,為人誠實,卓然有守」,於是,康熙四十二年,他正式就任為山東濟寧道。在他就任之初,就遇上當地在鬧飢荒,他馬上捐出糧食、並裁製棉衣以救濟災民,這樣人飢己飢的胸襟,卻遭受到布政使以擅動糧倉的罪名而論劾,張伯行以「倉穀重乎?人命重乎?」而據理力爭,所幸最後得以免除處分。康熙皇帝南巡,特地表彰他「布澤安流」,而將他升官,到江蘇擔任按察使。康熙四十六年復南巡至江蘇,還告訴從臣說:「朕聞張伯行居官甚清,最不易得」,當時,康熙特地下令,命江蘇總督與巡撫,推薦才德兼備的官員,張伯行卻沒有在被推薦的名單中,為此,康熙特地召見他,跟他說:「朕久識汝,朕自舉之。他日居官而善,天下以朕為知人。」拔擢張伯行為福建巡撫,可見康熙對他的高度期望與器重。
  在張伯行於福建巡撫任內,革除了地方上許多積累已久的弊病。例如,福建由於人多地少,常常需要從外地購買糧食以應內需,因此,許多商人趁機坐地起價,從中獲得更多利益,導致當地米價甚高,人民深受其害。為了平衡米價,他特地從公帑支出五萬兩,購買湖廣、江西、廣東的米以平糶。福州人民有祭祀瘟神的習俗,張伯行為了正其風俗,命人毀掉神像,將祠堂改為義塾,以祭祀朱子。當地多尼姑,以致於貧家多有賣女為尼的陋習,張伯行要這些貧家將女兒贖回,並為之擇偶,若有贖金湊不出來的,則由官府幫忙出錢贖回。除此之外,還上疏請求免去台灣、鳳山、諸羅三縣,因災荒而積欠的賦稅。可以看出他為官極力為人民著想,對於移風易俗之教化不遺餘力。
  康熙四十八年,張伯行調任江蘇巡撫,卻遇上了一重大事件。當時的兩江總督是以貪橫無厭著稱的噶禮,張伯行上任後,即刻發佈檄文《禁止饋送檄》,欲以杜絕當時日漸貪腐的送禮風氣,並且大刀闊斧的廢除許多苛捐雜稅,他這樣的作風招致噶禮許多的不滿,兩人之間矛盾日深。康熙五十年,爆發了著名的江蘇鄉試弊案,副主考官勾結內外,大行舞弊之事,等到放榜結果出來,士子輿論譁然。康熙皇帝命令張伯行、噶禮同戶部尚書張鵬翮、安徽巡撫樑世勛會審此案,由於噶禮事前已收受賄銀,故從中阻擾案情進度,張伯行因此上奏彈劾噶禮,噶禮由於不自安,也倒參張伯行七大罪狀,康熙只得下令解除兩人的職務,而下令張鵬翮續查此案。然而,由於噶禮為滿人,位居權貴,自然受到張鵬翮的袒護,當時,連噶禮的母親亦指噶禮貪橫,康熙特地下詔曰:「伯行居官清廉,噶禮操守朕不能信。」最後裁定噶禮革職,張伯行復職,此事始告一段落。不過,張伯行剛正不阿的操守,已經讓他在政壇上樹立不少敵人。因此,後來張伯行還被張鵬翮以誣陷良民、挾詐欺公等莫須有之罪名誣陷,並以論斬處分,所幸最後由康熙赦免其罪,命他入京,直入南書房,後充順天鄉試正考官,授戶部侍郎,再充會試副考官。雍正元年,擢禮部侍郎。卒後,贈太子太保,諡號清恪,表彰他一生為官清正、恪勤職守。光緒初年,並讓他從祀於文廟。
  當張伯行考上進士的時候,曾經構築精舍,藏書數千卷,其中尤重程、朱之學,以為程朱之學為入聖門之途徑,故誦讀手抄濂、洛、關、閩諸大儒之書達七年之久,其後始赴官。他曾經說過:「千聖之學,括於一敬,故學莫先於主敬。」朱熹重視的是修養工夫,而這修養工夫最重要的,就是主敬,因此,他又自號為敬庵,並在家鄉請建書院,用程、朱的學問教導學生。另外,他並透過建立書院、教育學子,來宣揚他的學術理念。在儀封家鄉時,特地蓋學堂並講程朱之學,在福建巡撫任內,設立義塾祭祀朱子、設立鼇峰書院,置學舍,並捐獻自己的藏書,搜先儒文集,刊刻《正誼堂叢書》以教諸生,可見他治學的理念,著作也多與程朱之學相關。有《困學錄》二十四卷、《困學續錄》二十四卷、《正誼堂集》、《續集》共二十卷、《伊洛淵源續錄》二十卷、《居濟一得》八卷、《二程語錄》十八卷、《朱子語類輯略》八卷、《廣近思錄》十四卷、《小學衍義》八十六卷、《濂洛關閩書》十九卷、《性理正宗》四十卷《養正類編》十三卷、《學規類編》二十七卷等。


撰稿人:鄭于香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