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羅欽順

羅欽順(1465-1547),字允昇,號整庵,江西泰和人。明孝宗弘治五年舉鄉試第一,六年進士及第。任翰林院編修,後升任南京國子司業,當時正值章懋(楓山)任國子祭酒,二人同心協力匡正國學,興盛太學學風。後欽順因侍奉雙親而乞終養,受宦官劉瑾排擠,削職為平民。後劉瑾被誅,羅欽順才得以復職。復職後,擔任南京太常少卿,又陞任南京禮部右侍郎,後改吏部右侍郎。明世宗嘉請初年,欽順轉任左侍郎,又拜南京吏部尚書,後改入禮部。後因父喪丁憂,服喪後又恢復原職,後又改為吏部尚書。欽順堅持請辭,方得以退休。年八十三卒,世宗下詔賜葬,贈太子太保,諡號文莊。著有《困知記》、《整庵存稿》、《整庵續稿》。
  羅欽順是典型的程朱理學家型態,他平居時,每日衣冠齊整地讀書行禮,即使獨處時也不見倦容。節制飲食,居住的屋舍簡單樸實,招待賓客時也不致於放浪歌舞。他曾自述其學問,早年曾接觸禪學,至南雍任官後,才潛心研讀儒學義理,發現以前曾涉獵的禪學都只務求心之虛靈境界,並不是「性理」的本質。自此,經歷了數十年的親身體驗,足見其用功之勤。直到六十歲,才徹底體會出本性的真實樣貌。
  羅欽順的理學思想最具特色之處在於對「氣」的詮釋,他認為貫通只有「氣」能貫通時間與空間,「氣」藉由動靜、開閤、升降的運動循環在這個世界。此外,羅欽順也致力於抵斥禪學。高景逸稱贊他對禪學的批評是發前人所未發,能直指核心,條理精當。大體而言,羅欽順認為儒學與佛學的根本差異在於對「性」的認識。佛教唯識宗以阿賴邪識為真實本體,以現象界事物為虛妄,是切斷了本體與現象之間的連繫。為此,羅欽順有別於朱熹的「理」、「氣」「不離不雜」的想法,他直接認為「理」與「氣」為一,不能加以劃分。
  羅欽順不但在漢人世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的學術思想也影響了日本德川時代儒學,貝原益軒曾稱贊羅欽順的理學雖言「理一分殊」,卻不會將「理」與「氣」區分為形而上和形而下,雖然與朱熹不同,卻頗具慧識。是以《明史•儒林傳》也稱羅欽順在理學發展之流中,是一位能夠深刻體察「性命理義」奧義的理學家。

撰稿人:盧其薇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