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方孝孺

在明代初年,曾經發生因為一個人的「道德抉擇」而導致前後多達八百七十三人死亡,無數人下獄、充軍的慘案。這個人就是當時的大學者方孝孺。
  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號遜志,浙江寧海(今浙江省寧海縣)人。孝孺生於元順帝至正十七年(1357),他自三、四歲時便開始表現出其不凡之處。孝孺雖然聰明、反應快,但其步履沉著穩重,雙目炯炯有神,連他的父親方克勤都覺得很訝異於孝孺這樣的表現。後來孝孺六歲時就會作詩,九歲時能背誦五經,十歲以後孝孺每天讀書份量極多,他足不出戶,專心到「雖戶外鐘鼓鳴而風雨作,不復覺也」。而這時孝孺也開始以聖賢之學自立,認為做人若只是為求作官而鎮日奔走的話,並沒有什麼了不起。
孝孺的才華,首先展露在詩文創作上。十三歲時的孝孺,古文、詩、詞都寫得又快又好,有「雄邁醇深」之評,所以孝孺在當時就被稱為「小韓子」,意思是「小韓先生」,表示孝孺的詩文已有直追唐代儒者韓愈的功力。但就像不齒於時人只把讀書視為求官手段一樣,孝孺也不以此為滿足。所以孝孺自己就作了《幼儀雜箴》二十首、《雜銘》四十五篇等許多文章來自我勉勵。後來孝孺逐漸找到了自己的志向,那就是期許自己能像伊尹、周公那樣,輔佐明君以成就功業,而不是像管仲、蕭何那樣,白白浪費自己的才能,去侍奉只想著要稱霸,卻不思修德的「雄主」。
  孝孺十九歲,帶著自己的著作去南京拜見當時的文壇領袖,也是開國功臣之一的宋濂。這開啟了孝孺日後人生的另一扇門戶。
由於孝孺言政必稱伊尹、周公,言學必舉孔、孟、顏淵,又以致君明道自任,所以孝孺雖還年輕,但大家可是越來越敬重他,甚至稱許他為「程、朱復出」。孝孺二十六歲那年年底,東閣大學士吳沈、揭樞應朝廷舉薦賢士的命令,因為孝孺的才學和他父親克勤的冤屈,推薦孝孺入朝。終於在孝孺二十七歲(洪武十六年,1383)那年,為明太祖所召見。
孝孺入京面聖後,明太祖不只平反他父親的冤屈,更試以一論五策。孝孺援筆立就,使得太祖非常欣賞他的才學,稱讚孝孺「此異才也!」
  只是明太祖也跟太子朱標講:「這的確是位端正的知識份子。但應該讓他再多磨練磨練,將來才更能對你有所幫助。」所以就在諸多賞賜孝孺後請他回家,並不聘他作官。
居鄉期間,孝孺以授課為業。他過得雖不寬裕,卻也安貧樂道,並陸續完成《周禮考次》、《武王戒書注》、《宋史要言》、《大易枝辭》和《文統》等著作,文名更加遠播。等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標病逝。明太祖才因為群臣交相讚譽,再次召孝孺進見。不過太祖還是認為,現在仍不是起用孝孺的時機,所以就派孝孺去四川,出任主持漢中教育事務的漢中府學教授。
治理四川的蜀獻王朱椿(音「春」)個性仁厚隨和,平日也是博覽群書,用心文教事業。孝孺如果能跟隨這樣的主君,一方面可說是適才適所,就另一方面來說,也可給予他熟習如何輔君施政的機會。所以太祖命孝孺往漢中去,實在是深有栽培孝孺的用意。而至四川後,蜀獻王果然也十分禮敬孝孺。不僅在施政上多採納孝孺的意見,也聘請孝孺擔任世子的老師,更賜孝孺書齋名為:「正學」。從此以後,學者都尊稱他為「正學先生」,孝孺的文名可就更高了。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駕崩,惠帝即位後,隨即依照太祖遺命,召孝孺入京,授翰林侍講,直文淵閣,並賜「朝參牌」,可以自由出入京城,方便他給與皇帝建言。這時孝孺已四十二歲。建文元年(1399),遷孝孺為侍講學士,隔年惠帝依《周禮》改革官制,升孝孺為文學博士,而惠帝也聘請孝孺為修纂《太祖實錄》和《類要》的總裁官。孝孺文章每出,學子必爭相傳誦,儼然為當時學術領袖。平常時,惠帝不只讀書上的問題請孝孺解答,連國政上的大事也常請孝孺出意見。有時甚至在需要惠帝立即作出決斷的時候,就請孝孺在屏風前直接批答。惠帝對孝孺的倚重由此即可見一斑。
然而,其實從洪武三十一年,惠帝剛即位不久開始,憂心北地諸王因防禦北面政策而擁兵自重的惠帝,遂開始著手削藩。結果逼使燕王(後來的明成祖)朱棣在建文元年就起兵南下,兵臨城下之日,惠帝本想拔刀自殺,為左右所阻,不得已乃下令放火自焚於宮室,「靖難」遂成。
  本來在朱棣起兵南下前,他的謀士姚廣孝,就曾建議朱棣說:「城破之日,孝孺一定不肯投降,到時候請您務必高抬貴手,不要殺他。因為孝孺一死,『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朱棣南下,本想逼惠帝遜位,做個「禪讓」的戲以服天下公議。現在惠帝不知所終,只好改請先前草寫檄討詔書的孝孺再來起草即位詔書,表示政權乃是正當轉移。孝孺穿著喪服,大哭著去見朱棣。
  朱棣無法應對孝孺的步步逼問,乾脆就說,「先生你不要太過勞苦了,這是我們家的家事。」還是叫孝孺起草詔書。孝孺只寫了「建文四年,燕賊篡位」四個大字就哭罵著把筆給丟了,說:「我死就死吧!這詔書我是絕不寫的!」朱棣威脅他說:「難道你不怕誅九族嗎?」孝孺回罵說:「你就算誅我十族又怎樣?」朱棣於是就把孝孺關起來,下令捉拿孝孺九族來,先殺了再說。
  此後,連殺了七天才殺完。孝孺痛心疾首,只能罵不絕口。等到孝孺九族都殺完了,連孝孺先人的墓地都被夷平了,朱棣就繼續搜捕孝孺的師友學生,指為奸黨,也一併當作孝孺的「第十族」全部磔死。孝孺這「十族」前後總共殺了七百八十三人,連孝孺九族之外的妻族或遠親也被抄家充軍,如此而死的又數百人。殘忍的朱棣當然最後才殺孝孺,享年四十六歲。
  約一百七十年後,明神宗萬曆才正式替孝孺平反,下詔祀於南京朝天宮。南明福王時,追諡孝孺為「文正」。對於如何判斷孝孺的「道德抉擇」,或許仍是見仁見智。但無論如何,方家故里,今浙江省寧海縣大佳河鎮溪溪上方村,自孝孺死後六百多年來,至今仍只是漫草一片。除斷垣殘壁和明、清兩代的紀念刻石外,再無人煙。


撰稿人:江俊億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