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第1張-曾點、共1張圖片

曾點

字子皙,因此又稱曾皙。推測生於春秋魯襄公三十二年(B.C.542)以前,卒年不詳。魯國南武城人。魯國曾氏參見曾參,曾點是參的父親。
      曾點是孔子早期的學生,據說他憂慮禮樂之道不行於世,想要學習禮,因此從學於孔子。
      唐代,玄宗追封「宿伯」。宋代,真宗加封「萊蕪侯」。明代,世宗詔改「先賢曾氏」。
      關於曾點,有一則很著名的故事:有一天,仲由、曾點、冉求與公西赤四人與孔子共處,孔子說:「今天不要顧慮年紀跟輩份,大家來聊聊天吧!平常你們常說:沒有人賞識我!如果有這麼一位國君或卿大夫能夠任用你們的話,你們想要怎麼做呢?」仲由一聽,馬上搶先回答:「假設有個擁有兵車千乘的大國,夾在國際強權之間,對外受到軍事侵略,國內又民生匱乏,讓我來主政的話,三年就可以讓人民有勇而知法度,建立這個國家的實力。」孔子聞言一笑,又問:「冉求,你呢?」冉求回答:「如果有個小國,大約六、七十…或者五、六十平方里這麼大吧,讓我來主持,三年可以讓人民衣食充足,但是禮樂教化就要另請高明了。」孔子又轉向公西赤問道:「赤,你又如何呢?」公西赤說:「不是說我做得到,而是希望能向這個方向學習、努力。遇到宗廟祭祀、諸侯相見、以及國君上朝的正式場合,希望能擔任儀式的主持人。」這時,曾點在一旁鼓瑟奏樂,孔子便問他:「點,你會怎麼做呢?」曾點慢慢結束彈奏,站起來說:「我想做的跟大家不同。」孔子說:「有甚麼關係呢?只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啊。」曾點便回答:「暮春三月的時候,穿著輕便的春裝,和一些長少朋友,到舉行祈雨祭的沂水邊上沐浴,並在祭壇附近的樹木下乘涼,大家邊談論、歌唱先王留下來的禮樂,邊踏上歸途。」孔子聽了之後嘆道:「哎呀,我想的跟曾點一樣。」[〈先進〉] 
      曾點所說,看上去好像是種無所事事的生活,其實這種隨季節變化行事,人人安樂無爭的社會,正是古代政治的最高理想,所以曾點想要追求的,其實是上上下下都能安居樂業的大同世界。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曾經有南方的隱士問隨行的仲由說:「天下就是這樣,誰能改變呢?若要遠離人群,乾脆遠離世事吧!」孔子聞言,很感嘆地說:「我又不能加入鳥群獸群,不跟人在一起,要跟誰在一起呢?天下有道的話,我就不會去改變它了。」[〈微子〉]田園靜好,歲月無驚,是一般百姓所嚮往的生活,而儒者卻不願遠避人群,只追求自己的安適,而是抱持著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關懷,追求天下的太平。宋明的儒者,又格外喜歡曾點的風度格局,認為曾點這段話,展現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高超境界。(天下人都是我的同胞,萬物都和我相連繫。語出張載〈西銘〉。)幾千年以來,世界動盪依舊,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也日趨緊張,儒家大同世界與萬物合一的思想,雖然並不容易徹底實行,但是作為一種精神理想,其實在今日的世界裡,還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

撰稿人:吳曉昀
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