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第1張-蔡元定、共1張圖片

蔡元定

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建甯府建陽縣(今福建建陽)人,學者稱西山先生。為南宋著名之理學家、律呂學家、堪輿學家,是朱熹理學的主要創建者之一,有「朱門領袖」、「閩學干城」之稱。
  蔡元定的父親蔡發,字神與,號牧堂,是一位造詣頗深的醫學愛好者。他常對人說:「為人不可不知地理和醫藥」。元定年少時十分聰穎,八歲能作詩,十歲即能日記千百言,從小父親即親自教元定精研二程子、邵雍、張載之學說,深涵義理象數之學,十九歲秉承父志,登西山絕頂,構築書屋,刻苦讀書,對天文、地理、兵制、禮樂、術數無所不通,對異端邪說,能悉拔其根,辨其是非。
  二十五歲時欲向朱熹拜師,朱熹問其學識,見他談吐非凡,驚奇地說:「這個人根本就是我的老朋友,不應當在弟子之列」,於是便和朱熹建立了亦師亦友的關係,四方來向朱熹問學人,朱熹必定先讓他們跟蔡元定學習。朱、蔡二人以師友相稱,彼此研究學問,著書講學,長達四十年之久,在學術上蔡元定可說是朱熹的左右臂膀。
  乾道六年(1169年),蔡元定在西山建「疑難堂」,與朱熹在雲穀所建的「晦庵草堂」遙遙相對。為了彼此之間聯絡問學之方便,便在兩山屋前懸燈相望,夜間相約為號,燈暗表示學習上遭遇了困難,隔天即互相往來解難。元定每到朱熹住處,朱熹必留他數日,論學經常通宵達旦。宋理宗還為此敕建「西山精舍」,塑繪蔡元定與朱熹對座講道之神像,並御書「西山」二字,由孫杭石刻于石崖之上,以為紀念。
  蔡元定一生不求利祿,四十歲時仍不就科舉,朝中大臣舉薦元定至朝任官,皇帝下詔聘任,他都稱病堅辭,一心以研究學問著書立說為已任。宋慶元三年(1197年),權臣韓侂胄專政,製造「偽學之禁」,將朱熹等人所倡導之理學稱為「偽學」,把「四書」、「六經」皆列為禁書,誣奏偽學黨羽共五十九人,朱熹因此被冠上「偽學魁首」的罪名,遭到罷黜。蔡元定被列為朱熹的左右羽翼定罪,貶至湖南道州。元定得訊之後,沒向家人告別,即前往湖南道州報到,他的第三個兒子蔡沉(也就是後來的大學者,依朱熹遺命完成《尚書》巨著《書集傳》)、學生邱崇相隨,行至考亭贏州橋頭,朱熹與從學者百餘人前來送行,許多人因感傷而流淚,蔡元定卻神色自若,與平常無異,臨行前做了一首詩相送:「執手笑相別,毋為兒女悲,輕醇壯行色,扶搖動征衣,斷不負所學,此心天可知。」朱熹聽了說道:「朋友相愛之情,季通不屈之志,可謂兩得之矣!」
  蔡元定被貶湖南道州之後,因當地氣候惡烈,因此長年抱病,百方醫治難以痊瘉,他心中掛念著《易》、《春秋》、〈洪範〉之數等三項著作尚未完成,故囑咐其子務必完成父親的遺願,又留下遺言要其後代子孫步步守著仁、義、禮、知、信,傳於後世。慶元四年(1198年)八月初九病逝,皇帝御旨准許歸葬,其子蔡沉扶柩三千里回到家鄉,歸葬于建陽莒口翠嵐山,蔡元定逝世後,朱熹曾三撰誄文,以表達其哀思之意。內容說:「惟君學通古今,道極淵微,精詣之識,卓絕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奪之節,有不可窮之辯,有繼往開來之功,今不可復得而見之矣。」關於蔡元定在程朱理學的發展乃至中國思想史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清代的學者黃宗羲、全祖望曾做出如下的評價:「濂溪、明道、伊川、橫渠,講道盛矣,因數明理,復有一邵康節出焉。晦庵、南軒、東萊、(象山),講道盛矣,因數明理,復有一蔡西山(蔡元定)出焉。孔孟教人,言理不言數,然天地之間,有理必有數,二者未嘗相離,河圖、洛書與危微精一之語並傳。邵、蔡二子欲發諸子之所未發,而使理與數粲然於天地之間,其功亦不細矣。」也就是稱述邵雍、蔡元定對漢唐以來,研究《易》理之學者皆未能兼顧義理與象數的現象,有所突破,表彰他對程朱理學的重大貢獻。開熹三年(1207年),韓侂胄被誅,朝廷對蔡元定平反昭雪,追贈太子太傅,諡文節。清康熙四十四年,聖祖仁皇帝頒賜宋儒蔡元定「紫陽羽翼」金匾,以為尊崇。
  蔡元定一生對於各類書籍無所不讀,對於各種事物之道理無所不究,古書之奇辭奧義,人所不能通曉者,蔡元定過目輒解。蔡氏曾協助朱熹著書立說,朱熹在疏釋《四書》以及為《易》、《詩傳》、《通鑒綱目》做撰述之時,皆與蔡元定往復參卓訂誤;《易學啟蒙》一書,更是在蔡元定所完成的草稿之基礎上,刪潤而成。其平生學問,多寄託在朱熹書籍之中,所著有《大學說》、《大衍詳說》、《律呂本源》、《律呂新書》、《燕樂原辨》、《蒸樂原辯》、《皇極經世指要》、《太玄潛虛指要》、《洪范解》、《八陣圖解》、《家引經引義》、《地理髮微論》、《陰符經注解》、《<玉髓真經> 發揮》、《氣運節略》、《脈書》以及《翁季錄》等十七部著作,並協助朱熹撰成《近思錄》、《易學啟蒙》、《太極圖說解》、《資治通鑒綱目》、《周易參同契考異》等重要著作。蔡元定的著作大多是關於象數和天文樂律方面,比較著名的有《皇極經世指要》和《律呂新書》。這些著作分別收錄于《宋史》、《四庫全書》和《續編四庫全書》、《潭陽蔡氏九儒書》、《(建陽)廬峯蔡氏族譜》、《朱子全書》以及其他專門類書。只可惜,其中有的著作因時代久遠而湮沒無存了。

撰稿人:何銘鴻
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