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歷史背景

大同區含括大龍峒與大稻埕兩地,取名源自「世界大同」之意。大龍峒位在臺北西北角,臨近淡水河與基隆河交界處,開發較晚於艋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開墾大浪泵庄,此地人才輩出,遂又稱「大龍峒」。

臺北市的發展,最早是從艋舺、大稻埕延續開來,(即是現在的萬華區、大同區)。這二區同樣曾是商船聚集的年代,當年的繁華景象,遊客可從老街中尋得些許昔日的記憶。

大同區的文化,始於大龍峒,而商業活動是從大稻埕延伸至今。大稻埕興起於清朝的英法聯軍戰役,在天津條約之後,淡水正式開港通商。大稻埕因此而沿著淡水河,逐漸形成街市,成為臺北市最大的物資集散中心。

在大同區內,從前英美外商紛紛於此設立洋行,所形成的外來文化,深刻影響日後大同地區民俗、人文、文化。而由於商業活動活躍,傳承至今的百年老店比比皆是。本區由於開發較早,區內古蹟林立,廟宇香火鼎盛,再加上外來文化的衝擊,商社的設置,完整開發,自成風格。本區另一項特色,是豐沛人文孕育而生的各式小吃。  

探訪本區,可以懷思古之幽情,憑弔過往商業薈萃的鼎盛時代,更可尋歷史軌跡,重回時光隧道,來趟古蹟與美食巡禮。在大同地區,可說是處處都有特色,也處處都有典故。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