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由於孔子的重要地位,漢代以降,歷代都以尊奉孔子後裔、維繫聖人血脈,做為彰顯學統不墜的重要象徵。因此孔氏譜系從春秋記錄至今,是金氏世界紀錄中「世界最長的家譜」。宋神宗元豐年間以前的孔氏家譜,只記載了嫡系(長子)的傳承,至四十六代孔宗翰才創修族譜。明孝宗弘治年間續修,當時還規定以後每六十年(逢甲子)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然而後來並未遵守,有明一代其後僅有熹宗天啟年間的續修;清代也只有聖祖康熙、高宗乾隆兩朝再度續修。

由於孔氏子孫日益繁衍,為了便於區別輩份,孔氏自明惠帝開始,便依據固定字序取名,自五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所排定的字序為:「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肈懿長、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這五十字是明代以後修譜排定輩序時的重要依據。

下至民國,十七年時,孔家倡議重修「合族大譜」,由七十七代嫡長子孔德成主持,於民國二十六年完成,雖歷經抗戰動亂,召集纂修不易,但也有三百二十五部之多,並收入不少本失聯繫的支脈。

民國八十年代間,重修之議復起,至民國八十五年,七十七代孔德墉銜命主持家譜續修,組織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於民國九十八年完成,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在北京出版。為免誤收,歷來修譜時都很注重入譜身分的限定,主要是防異姓血脈雜入譜中。不過,因應時代變遷,孔德墉譜對於入譜身分有重要的變革:將女性、少數民族、及外籍後裔均納入譜中。因此本譜比孔德成譜的卷秩更為繁浩,但也展現出孔子後裔開枝散葉的景象。

根據孔德墉譜,孔子的後裔已經繁衍至八十三代,嫡系目前到第八十代,為民國九十五年出生的孔佑仁。

單以嫡系家譜來說,雖然例由嫡長子相承,但是其中也有多次變動。最特殊的一段是四十八到五十三代間分出的南北兩宗。時值北宋欽宗靖康年間,金兵南下攻陷汴京,嫡長子孔端友率族人隨宋室南渡,在南方(今浙江)建立家廟,是為南宗;其弟孔端操留於曲阜祖廟,是為北宗。元朝統一後,南宗五十三代孔洙讓位給北宗孔治,於是傳承回歸一系。

至於其他變動的原因,一則是嫡長子無子:三十二代、四十六代、北宗五十代,皆因嫡長子無子而改傳嫡次子(或前代嫡次子之長子)。其二則是政治因素:四十七代孔若蒙及六十一代孔弘緒的爵位被廢,改由其弟嗣位,後來才又回傳給其嫡長子。另外也有血脈認定的問題。

由於自漢以後,官方慣例會册封孔氏的嫡長子(參見嫡系後裔褒賜表),不僅有爵位,也有采邑或俸祿,不免引起覬覦。在四十二代孔光嗣至四十三代孔仁玉之間,曾引發一場孔氏家族的屠殺。此事源起於南朝宋時,朝廷令孔府墓地旁的五戶人家充任孔府ㄧㄠˊㄧˋ﹔yao yi 。 舊時官府指派成年男子義務性的勞役,包括修城、鋪路、防衛鄉里、戍守邊疆等工作。繇役,這五戶人家因而隨姓孔,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梁乾化年間,五戶的後裔孔末見天下大亂,遂殺害孔光嗣及曲阜闕里的孔氏後裔,自行主孔子祀。直到十數年後,才有人將孔末竊位之事報告官府。後唐明宗處死孔末,並尋回匿於外祖父母家的光嗣嫡子孔仁玉嗣位。因此,孔仁玉亦被稱為「中興祖」。宋以後,孔仁玉之後被稱為「內(院)孔」、「真孔」,孔末之後則被稱為「外(院)孔」、「偽孔」,兩方仍持續發生爭鬥。這也就是後來修譜時格外防範雜入的原由。

◎孔氏譜系簡表
孔氏譜系簡表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