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未提供圖片,此為預設代表圖

詩集傳

內容介紹

《詩經》是儒家經典中極為重要的一部著作,而蘇轍的《詩集傳》則是宋代詮釋《詩經》的一部重要著作,可說是宋儒朱熹的名著《詩集傳》的前身,而歐陽修的《詩本義》,又是蘇轍《詩集傳》的先導。宋代注解《詩經》著作之特色,是在於此一時期的著作有別於漢、唐以來儒家經典的「注疏之學」,是一種另闢蹊徑的詮釋方式,歐陽修的《詩本義》是在議論《毛傳》、《鄭箋》與批駁《詩序》之下展開,而蘇轍《詩集傳》在此方面的貢獻尤大。

宋代詮釋儒家經典的相關著作,最大的特色在於「疑經」與「改經」,也就是對於流傳到宋代的儒家經典,產生了一種「懷疑」、「批判」的態度,對於漢、唐以來所流傳下來的經典文本以及詮釋經典的相關著作,產生了懷疑的態度,認為這些經典文本有遺漏、錯簡等缺失,而解釋經典的人,也未能得到聖賢之本義,因此,想要重新找回儒家經典與聖賢著作之真義。這是儒家經典發展史上的一種「回歸原典」的運動,蘇轍的《詩集傳》便是此一時期的一本重要著作。

蘇轍是在接續歐陽修的議論毛(公)、鄭(玄)解經著作的缺失後,在「生平好讀《詩》、《春秋》,病先儒多失所指」的動機下,撰作《詩集傳》,對於由《詩序》、《毛傳》、《鄭箋》、《正義》所建構的漢學傳統(即以文字訓詁為主的解經方式),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反省與思考,而其對於《詩序》的辨析、批駁、刪汰,及對於漢學傳統諸成說的批駁,使蘇轍《詩集傳》在《詩經》漢學傳統的崩潰,與宋學傳統的建立上,居於重要的地位。

蘇轍《詩集傳》的重點在於對〈詩序〉的辨析及其作者的考證,他並非像先前學者一般將〈詩序〉視為一個整體,或是分為〈大序〉、〈小序〉兩部分來論其作者,而是將重點放在探討各篇詩前的〈小序〉,並將〈小序〉分爲首句和餘句兩部分,並對其進行分別的論證。蘇轍認為〈小序〉的首句並非子夏作,而是「孔氏之舊」,也就是首句應該是孔子所傳下來的,而首句以下則爲「毛氏之學而衛宏之所集錄」的部分,非孔子所傳下,因此〈詩序〉的創作並非成於一時一人,既然〈詩序〉首句以下的部分有後人附益的成分,那麼便影響了我們對《詩經》義旨的理解,因此應該刪去首句以下,僅以〈詩序〉的首句作爲注釋《詩經》的依據。

蘇轍對於〈詩序〉的處理使他成爲《詩經》學史中真正貫徹去〈序〉言《詩》的第一人,確立了蘇轍《詩集傳》在引導與建立宋學典範上的巨大貢獻,蘇轍《詩集傳》在《詩經》詮釋史上的地位與價值,亦由此確立。

撰稿人:何銘鴻

作者簡介

蘇轍(1039年-1112年),字子由,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晚年自號潁濱遺老。蘇轍為蘇洵之子、蘇軾之弟,嘉祐二年(1057年),年方十九歲的蘇轍與兄蘇軾同登進士,轟動京師,隔年複試,蘇轍不幸染上疾病,由於宰相韓琦愛惜他的才華,於是上疏奏明皇帝將制科考試推遲二十日,讓蘇轍也能趕上。蘇轍果然不負厚望,對策時暢言時政得失,深受仁宗褒獎,稱讚蘇軾兄弟二人皆具有宰相之才。
      不久後蘇轍因為母喪,返鄉服孝。宋神宗在位時期,因蘇轍反對王安石新法,屢遭貶謫,出為河南推官、陳州教授、齊州掌書記、簽書應天府判官等。元豐二年(1079年),因為兄長烏臺詩案的原因,他上書請求以自己的官職為兄贖罪,不准,遂牽連被貶去監管筠州鹽酒稅。元祐元年(1086年)宋哲宗即位,司馬光等當國,盡廢新法,召蘇轍入京為司諫,累官至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執掌朝政。後又因上書反對時政遭貶,因此隱居許州(今河南省許昌市)潁水之濱,自號「潁濱遺老」,其後讀書著述、默坐參禪,不與人來往近十年之久,其間整理自己的著作,以自遣餘日,死後追謚端明殿學士,再追謚文定。
       關於蘇轍命名的由來,他的父親蘇洵曾在〈名二子說〉一文說道:「在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也就是說:天下之車子無不依循車轍而行,但論到車子的功效卻沒人會去提車轍之功。雖然如此,一旦發生車禍,導致車倒馬死之時,車轍卻也可以免遭仆斃之禍。因此,「轍」善於處在禍福之間,又能勉力向前,這正是為他取名「轍」的深意。這是蘇洵赴京應試不第,返鄉後轉而將希望寄託於二子之時,所寫下的一篇文章。蘇轍的性格沖和淡泊,深沉不露,並能盡力任事,累官至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可說是和他的命名若合符節!
      蘇轍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擅長各體的散文,尤長於政論、史論,針砭時政,以古鑒今。雖比不上蘇軾的才華洋溢,但在北宋也自成一家,在文學主張方面承繼孟子的「養氣」說與曹丕「文以氣為主」的「文氣」說,認為作家在古文寫作上應該善於「養氣」,也就是要涵養內心之氣,同時,還需要加上廣闊的生活閱歷,才能發於文辭、臻於妙境。因此,他十分讚揚司馬遷之周行天下,遍覽四海名山大川,完成了一部文采華茂又兼具史實之鉅作─《史記》。因此,觀蘇轍之文,常有汪洋淡泊,秀傑深醇之氣。而在文氣上,蘇轍之散文結構嚴謹,語言質樸,在磅礡氣勢中間夾有徐緩之氣,常使其文情境界極為高妙,其兄蘇軾曾盛讚其「體氣高妙」。
      蘇軾在〈書子由超然臺賦後〉提到:「子由之文,詞理精確,有不及吾;而體氣高妙,吾所不及。」是說蘇轍的文章在用詞、論理上,雖然趕不上蘇軾自己,但是蘇轍的文章風格自有一股高妙之氣,是蘇軾所趕不上的。《宋史.蘇轍傳》評論蘇轍的文章「汪洋淡泊,似其為人」,「秀傑之氣終不可掩,其高處殆與兄軾相迫」也就是說蘇轍的文章汪洋淡泊,並帶有一股靈秀傑出之氣,可以和他的兄長蘇軾並駕齊驅。
      蘇轍最著名的一件事是在北宋當時,由於宋朝國勢積弱,受到北方契丹、西夏等外族的侵擾,訂定了許多不平等的條約,每年需要輸銀十餘萬兩、絹數十萬匹給北方的契丹、西夏,以求國家太平無事,三蘇父子對於這樣的局勢,皆憂心不已,於是各自以戰國時期六國賂秦,終至滅亡的故事為借鏡,寫出北宋王朝的危機來,這就是著名的三篇〈六國論〉的寫作背景,只可惜此舉未能給當局帶來什麼警惕,就在蘇洵死後(1066年)六十一年,北宋便發生了靖康之變,重蹈了六國破滅的覆轍。這三篇六國論,論理精確、觀點犀利、一針見血,頗能斷出北宋當時國家之困境與突破之道,堪稱為策論文章代表之作,因此流傳至今。
       在中國文學史上,每論及古代散文之雋,必提及唐宋古文八大家,此八大家中,除了韓愈、柳宗元為唐代文人,其餘皆為宋朝文人,而蘇氏父子三人更佔了三席。蘇氏父子名重一時,由此可見。俗諺說:「蘇文生,喫菜根;蘇文熟,喫羊肉。」可見古代學者對於三蘇父子之文章,可說推崇倍至。但是由於蘇軾的名氣實在太大,因此提及「三蘇」之時,人們往往津津樂於蘇東坡的作品,對於其父蘇洵、弟蘇轍,雖然其詩文作品亦有可觀之處,卻總是被東坡的盛名所掩蓋。
      此外,蘇轍也喜歡作詩,他的詩才雖然不及其兄,但是詩作亦頗得當時著名詩人黃庭堅、秦觀及大詩人陸游、楊慎的推崇。蘇轍對於詩作價值的高低,是以思想內容為主要的衡量標準,對於李白、白居易、韓愈、孟郊等人的詩,都有所批評。總體而言,蘇轍晚期詩作的藝術成就高於早期,如《南齋竹》一詩:「幽居一室少塵緣,妻子相看意自閑。行到南窗修竹下,怳然如見舊溪山。」就呈現出一種閑淡悠遠的意境。 
      蘇轍由於晚年之時有十餘年的閒暇時間致力於著述工作,因此他的作品較其兄蘇軾來得多。他的作品現存有《欒城集》八十四卷、《欒城應詔集》十二卷、《詩集傳》二十卷、《春秋集傳》十二卷、《道德經解》二卷、《古史》六十卷、《龍川略志》十卷、《別志》八卷等。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