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未提供圖片,此為預設代表圖

春秋左傳

內容介紹

◎成書過程與架構
《春秋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左傳》、《左氏春秋》,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並為「《春秋》三傳」。由於《左傳》以詳細記述歷史事件來闡釋《春秋》,所以《左傳》既是解釋《春秋》的傳,也可以視為一部獨立的史書。
關於《春秋左傳》的成書背景,最早的說法是《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所云:「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所以在唐代以前,一般都認為《春秋左傳》的作者就是左丘明。不過從唐儒陸淳開始提出質疑以後,《春秋左傳》的作者身分便成為一個聚訟不止的問題,究竟《春秋左傳》作者是左丘明或另有其人,左丘明的身分又為何,至今沒有定論,因此一般仍依照舊說,以左丘明為《春秋左傳》的作者。而從《春秋左傳》所記述的史事內容推斷,成書的時間應該是在戰國初期,距離孔子過世大約百餘年。

《左傳》承襲《春秋》,記史採取編年體,經文與傳文起初是分開的,直到晉儒杜預作《春秋經傳集解》,才依年份將經文與傳文相次刊行。不過,《春秋左傳》中傳文與經文的時間範圍有差異――經文上起魯隱公元年(B.C.772),下至魯哀公十六年(B.C.479),歷隱、桓、莊、閔、熹、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公,總計兩百四十四年;而傳文則下寫至魯哀公二十七年(B.C.468),比經文多了十一年。

◎解經方式、內容與價值
《左傳》解《春秋》的方法是「以史解經」,但是又不完全限於經文所及。杜預說《春秋左傳》:「或先經以始事,或後經以終義,或依經以辨理,或錯經以合異,隨義而發其例之所重」,意指《左傳》有時候會先寫出某件事的端倪,有時候則記錄某事件的後續發展,有時候根據經文說明由來,有時候又自行敘述史事,換言之並不受《春秋》經文的拘束,而是鋪陳史事以闡發《春秋》的意義。

《左傳》的解經方式對於後人在理解《春秋》時的幫助很大,因為《春秋》本來就是經過孔子刪定的魯國史書。孟子說:「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又說:「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孟子》,依序為〈滕文公下〉、〈離婁下〉]但是《春秋》記事如同提綱,極為精簡,後人很難藉由經文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左傳》詳載其事,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所以司馬遷說:「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史記》]而《左傳》本著《春秋》精神(也就是自古以來的史官精神),透過敘述事件經過及描寫人物言行,呈現出其中的是非曲直,更隱含對時代的亂象的深沉批評。這是《春秋左傳》在經學上最大的價值。(惟《左傳》好寫巫卜徵驗、上天賞善禍福之事,頗遭譏評;巫卜是當時社會風俗,讀者取其重德之意即可,不必信其徵驗或斷以迷信損之。)

除此之外,《春秋左傳》也是一本重要的歷史、文學著作。《左傳》共十九萬六千多字,是十三經中篇秩最重的一部,藉由簡鍊典雅的文字,內容兼收並備,政治、文化、制度、社會情況等各方面的資料都在其中;唐代史家劉知幾就評論:「其言簡而要,其事詳而博」。另一方面,《春秋左傳》的文字雖然簡鍊,但文氣流暢、情采燦然,尤其記不同人物的言行,往往令讀者如見其人,記戰爭或重大事件之始末,則條理井然,詳盡而動人;東晉范甯便稱讚:「《左氏》艷而富」。這也是今人閱讀《左傳》的時候,可以吟詠欣賞的部分。

◎新校、新譯標點本
杜預注、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臺灣古籍。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
沈玉成:《左傳譯文》,臺北:洪葉文化。
郁賢皓、周福昌、姚曼波注譯、傅武光校閱《新譯左傳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李宗侗註譯:《春秋左傳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


撰稿人:吳曉昀

作者簡介

姓左,名邱明。左邱明是魯國的一位賢人,但是他的生存年代以及生平事蹟,都只有很模糊的資料。最廣為流傳的兩種說法:「左邱明是孔子弟子」,以及「左邱明作《左傳》、《國語》」,其實有很多可疑之處,至今仍無法澄清。 
      漢代以前,並沒有確指左邱明是孔門的一員,直到晉儒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才首度提出:「左邱明受經於仲尼」,差不多同時代的荀崧上奏的疏文也說:「孔子懼而作春秋……左邱明、子夏造膝親受。」從此就有了左邱明受業於孔子,是孔子學生的說法。但是,無論杜說或荀說,都沒有歷史資料的根據。
      另一方面,《論語.公冶長》記載孔子說:「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假意說好聽話、偽裝親切的表情、卑躬屈膝的做法,左邱明引以為恥,我也引以為恥。心中懷著怨恨卻與對方親善,左邱明引以為恥,我也引以為恥。)孔子曾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巧言亂德」[《論語》],對於當時崇「佞」的風尚相當厭惡,這裡特別指出左邱明能不同世俗、引以為恥,可見孔子對於左邱明的評價很好。更重要的是,孔子先稱揚左邱明,再說自己與左邱明相同,是比較尊敬、客氣的說話方式。因此,許多學者認為《論語》中所說的左邱明,應該是魯國的一位賢人,年紀或輩分不至於小於孔子。
      另一個疑惑是,左邱明的著作有哪些?司馬遷在《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說:「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又在同書〈太史公自序〉言:「左丘失明,厥有《國語》」。換言之,司馬遷認為《春秋左傳》和《國語》都是左邱明所作的。後人因此又稱《春秋左傳》為「《春秋》內傳」,稱《國語》為「《春秋》外傳」。至於為什麼要撰述兩本史著,歷來主要有兩種解釋:一是《左傳》言說未盡,所以另作《國語》補充;二是《左傳》為精華選輯,《國語》則為其他駁雜資料。
      然而,《左傳》的文字簡潔洗鍊,《國語》則比較冗蕪枝蔓;同時兩書對於史事取材、人事記述、以及評論焦點等,也有許多相異之處。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分析,都認為《春秋左傳》與《國語》並不是出於同一人之手。如果兩書不出於一人,就不可能都是左邱明的著作。而《春秋左傳》的作者是不是左邱明,由於司馬遷的說法在漢代廣為流傳,質疑者又沒有找到能信服眾人、推翻諸說的證據,所以目前只能存疑,仍以左邱明為《春秋左傳》的作者。至於《國語》,由於書中各國史事的文字風格不一,記述方式也不盡相同,因此目前一般將《國語》視為眾著匯整之作,而非某一人(如左邱明)的作品。 
       進一步說,問題還不僅於此。因為《春秋左傳》記載到魯哀公二十七年,距離孔子過世已經有十一年,傳文中更提及距離孔子過世二十六年以後的事件,以及五十三年以後的資料。孔子過世時已經是七十三歲高齡,如果左邱明是與孔子約略同時的人,又是《春秋左傳》的作者,那麼他的年壽之高,著實不合常理。於是學者又懷疑《春秋左傳》作者另有其人,除了提出其他可能人選以外,也有認為:《左傳》作者與《論語》中所提到的賢人不是同一人,而是一前一後兩位「左邱明」;只是這種說法仍然沒有佐證資料,只是猜想之詞。
      除了這兩個主要問題以外,也有說左邱明應該是魯國史官(所以才能得到大量史料,著作《春秋左傳》),或者說左邱明是盲人(源於司馬遷說,見上文所引)等等,大致都是後人根據史料殘簡而推衍出來的說法,無法更進一步論述詳情。 
      總之,關於左邱明其人其事,目前已經不得而詳。從古到今聚訟紛紛,還沒有出現任何一種說法能夠成為定論,所以只能留為闕疑。由於左邱明作《春秋左傳》(及《國語》),又與孔門關係密切的說法,在漢(晉)以後便廣泛流行,與其他孔子曾經稱讚過的魯國賢士,如蘧伯玉、史魚等人,地位顯然不同,所以附於此處介紹,略備讀者參考。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