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以前,常稱《詩》、《書》、《禮》、《樂》,《禮記.經解》稱為「四術」,有學者認為也就是「四經」。不過以「經」為名的用法,要到戰國以後才出現,在此之前應該還沒有明確發展出「經」的概念,因此一般論「經」,仍然自孔子子後的戰國時代開始。漢代以後,由於牽涉到經學思想與官方認定,到底哪些書籍屬於「經」,說法又迭有更動。今日所說的「十三經」範圍,一直到南宋才底定。以下簡述歷代幾次比較重要的變化:
◎戰國――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
經之名,最早見於《莊子.天運》:「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禮記.經解》所列出的數目與經名也相同:「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此是六經之說。(漢人習慣稱此六經為「六藝」,與先秦時代所說「禮、樂、射、御、書、數」之「六藝」不同。)
◎漢代――五經:《易》、《書》、《詩》、《禮》、《春秋》
漢代,《樂經》亡佚(也有人認為《樂》本來就沒有文字,與《禮》共存,但是後來失傳)。因此漢武帝建元五年(B.C.316)設立博士官,只有「五經博士」,沒有《樂經》。東漢時代《白虎通.五經》即云:「五經何謂?謂《易》、《尚書》、《詩》、《禮》、《春秋》也。」
◎東漢――七經:《易》、《書》、《詩》、《禮》、《春秋》、《論語》、《孝經》
漢代皆用「五經」之說,不過到了東漢,又將「聖人所傳」的《論語》、《孝經》納入經書之列,成為「七經」。(「七經」之名,宋儒劉敞與清聖祖康熙都曾使用,不過所包括的經書範圍又各有不同。)
◎唐代――九經:《易》、《書》、《詩》、《禮記》、《周禮》、《儀禮》、《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
南朝宋到唐初之間,經書的範圍屢有變動,甚至曾經加入《老子》、《莊子》,不過時間都不長,影響也不大。到了唐代,唐人承襲魏晉以來的發展,接納「傳」書入「經」。於是自唐玄宗開元八年起,增《禮》為「三禮」,在原本的《儀禮》之外,新增《周禮》、《禮記》;《春秋》類則納入「三傳」,增加《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分別與《春秋》經文合併刊行。這也是唐代科舉考試的範圍。
◎宋代――九經:《易》、《書》、《詩》、《周禮》、《禮記》、《春秋左傳》、《孝經》、《論語》、《孟子》
唐到宋之間,對於經書的觀念又有變動。唐末,文宗刻開成石經,增加《論語》、《孝經》、《爾雅》;《爾雅》在漢文帝時就曾經列於學官,但是到此時才正式進入經書之列。五代後蜀時訂定的「十一經」,則是以唐代的九經加《論語》、《孟子》,是《孟子》首次進入經書之列。
如此到了宋代,官方科舉考試仍用「九經」,但是內容不同。王安石主政時,去除《儀禮》、《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加入《論語》、《孝經》以及《孟子》,成為宋代科舉的經書範圍。
◎南宋――十三經:《易》、《書》、《詩》、《禮記》、《周禮》、《儀禮》、《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南宋時,以開成石經的「十二經」增加備受宋代學者推崇的《孟子》,成為今日所說的「十三經」。當時刻版印刷術盛行,因此出現十三經注疏合刻,在天下流通,「十三經」的範圍從此確定下來。
◎明代――五經:《易》、《書》、《詩》、《禮記》、《春秋左傳》
南宋,朱熹從《禮記》抽出〈大學〉、〈中庸〉兩篇,與《論語》、《孟子》合稱「四書」,「四書五經」之說便開始流傳。到了明成祖永樂年間,官方公布《四書大全》與《五經大全》,成為官學。「五經」仍指《易》、《書》、《詩》、《禮》《春秋》,但是《禮》改以《禮記》為主,《春秋》則主《春秋左傳》,與漢代所說「五經」,略有不同。
從宋明以後,對於經書範圍仍陸續有不同的意見,大抵都是在十三經的基礎上新增其他典籍。如增加《大戴禮記》成為「十四經」,或再增加《說文解字》、《周髀算經》、《九章算數》成為「十七經」,甚至再增加《國語》、《史記》、《漢書》、《資治通鑑》為「二十一經」等建議,雖然都未成定論,但可以看出對於「經」的觀念逐漸有所變化。
南宋以後刊行的「十三經注疏本」,選用的注疏分別為:
《周易正義》――[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尚書正義》――[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
《毛詩正義》――[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
《周禮注疏》――[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儀禮注疏》――[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禮記正義》――[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左傳正義》――[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公羊傳注疏》――[漢]何休注、[唐]徐彥疏。
《春秋穀梁傳注疏》――[晉]范甯注、[唐]楊士勗疏。
《論語注疏》――[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
《孝經注疏》――[唐]玄宗李隆基注、[宋]邢昺疏。
《爾雅注疏》――[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漢]趙歧注、[宋]孫奭疏。
現今最常使用的版本,是清儒阮元主持的校刻本。
撰稿人:吳曉昀
《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又說「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因此後世經常以「弟子三千」來說明孔子教學的成就,又以「七十二賢弟子」來稱呼孔子門下的菁英。不過,「三千」與「七十二」不是實際的數字,只是一種概約的說法。因為孔子門下的學生大多來自於士人家庭,儘管家境有窮有富,大抵都必須謀職以維持生計,因此每個人求學的目的不同,學習的深入程度也不盡相同。大部分的學生,只學到足以應用的知識,或者稍微了解孔子思想中的基本概念就離開了,只有一部分學生有志於道,跟從孔子深入學習。所以司馬遷用兩個虛指的數字,說明孔門從學者的概況。
面對這些學生,孔子一方面是「有教無類」,只要願意來學,都會抱持著鼓勵的態度,加以指點;另一方面則「因材施教」,盡心栽培有心學習的學生,陶冶他們的才德,又根據他們的資質、天性,用不同的方式提點教誨,並支持他們往不同的領域發展。而這些弟子也盡其所能地繼承師命、發展師說,使孔子的思想繼續流傳。
孔子設教的時間,約有近四十年之久,前後來學的弟子不僅年紀不同,發展的趨向也有轉變。前輩弟子如顏回、閔損、仲由、冉求等人,有些是注重修德而謹慎行藏,有些則傾向實踐而積極用世;而後輩弟子,如曾參、言偃、卜商、
ㄓㄨㄢ﹔zhuan顓孫師等人,則致力於學習,並改用教育、勸諫等方式參與社會事務。
以下列出文獻中有記錄的孔子弟子姓、名、字、生年及國邑資料。生年皆以孔子為基準,孔子生於魯昭公二十一年(B.C.521),如云小孔子十歲即為魯昭公三十一年(B.C.511),依此推算。
◎七十弟子之類
顏回,字子淵。小孔子三十歲。魯人。
閔損,字子騫。小孔子十五歲。魯人。
冉耕,字伯牛。生年不詳。魯人。
冉雍,字仲弓。小孔子二十九歲。魯人。
冉求,字子有。小孔子二十九歲。魯人。
仲由,字子路,又作季路。小孔子九歲。魯國卞地人。
宰予,字子我。生年不詳。魯人。
端木賜,字子貢。小孔子三十一歲。衛人。
言偃,字子游。小孔子四十五歲;一說三十五歲。吳人,一說魯人。
卜商,字子夏。小孔子四十四歲。衛人。
顓孫師,字子張。小孔子四十八歲。舊說為陳人,但據考應為魯人。
曾參,字子輿。小孔子四十六歲。魯國南武城人。
澹臺滅明,字子羽。小孔子三十九歲;一說四十九歲。魯國武城人。
宓不齊,字子賤。小孔子三十歲;一說四十九歲。魯人。
原憲,字子思。小孔子三十六歲。宋人,一說魯人。
公冶長,字子長。生年不詳。魯人,一說齊人。
南宮
ㄍㄨㄚ﹔gua适,字子容,又作南容。生年不詳。魯人。
公皙哀,字季次,又作公析哀。生年不詳。齊人。
《史記》說公皙哀從未出仕,是謹慎行藏、潔身自好之人。
曾點,字子皙。至少小孔子九歲。魯國南武城人。
顏無繇,字路。小孔子六歲。魯人。
顏回的父親。顏回死後,顏無繇曾向孔子請求厚葬顏回,但孔子認為行禮不可超過經濟能力而婉拒。
商瞿,字子木。小孔子二十九歲。魯人。
《史記》說孔子將易學傳授給商瞿。
高柴,字子羔、一作子皋、子高、季高。小孔子三十歲,一說四十歲。齊人。
漆雕開,字子開。小孔子十一歲。魯人,一說蔡人。
公伯寮,字子周,又作公伯繚。生年不詳。魯人。
《論語》記載公伯寮在季孫氏前說仲由的壞話,因此有人認為他沒有資格列名為孔子弟子。
司馬耕,字子牛。生年不詳。宋人。
樊須,字子遲。小孔子三十六歲,一說四十六歲。魯人。
有若,字子有。小孔子四十三歲,一說三十六歲,或說三十三歲。魯人。
公西赤,字子華。小孔子四十二歲,一說三十二歲。魯人。
巫馬施,字子旗、一作子期。小孔子三十歲。陳人,一說魯人。
梁
ㄕㄢˋ﹔shan鱣,字叔魚,又作梁鯉。小孔子二十九歲,一說三十九歲。齊人。
顏幸,字子柳。小孔子四十六歲,一說三十六歲。魯人。
《禮記》記載,哀公向有若問禮,有若委婉諷諭,顏幸便加以補充說明。
冉孺,字子魯。小孔子五十歲。國邑不詳。
曹卹,字子循。小孔子五十歲。國邑不詳。
伯虔,字子析、一作子皙。小孔子五十歲。國邑不詳。
公孫龍,字子石。小孔子五十三歲。衛人,一說楚人。
根據《說苑》,公孫龍後來可能到了南方傳授孔子之學。
冉季,字子產。生年不詳。魯人。
公祖句茲,字子之,又作公祖茲。生平資料不詳。
秦祖,字子南。秦人。
漆雕哆,字子斂(歛),又作漆雕侈。生年不詳。魯人,一說蔡人。
顏刻。小孔子五十歲。魯人。
據《史記》,顏刻曾跟隨孔子周遊列國,為孔子駕車。
漆雕徒父,字子文。生年不詳。魯人,一說蔡人。
壤駟赤,字子徒、一作子從,又作穰駟赤。生年不詳。秦人。
商澤,字子季、一作子秀。生平資料不詳。
石作蜀,字子明,又作石子蜀。生平資料不詳。
任不齊,字選、一作子選。生年不詳。楚人。
公良孺,字子正,又作公良儒。生年不詳。陳人。
根據《史記》所記,公良孺高大賢良,又很有勇力。他帶著自己的五輛車馬,跟隨孔子周遊列國,並在孔子被圍困的時候拼死奮戰。
后處,字子里、一作里之。生年不詳。齊人。
秦冉,字開。生平資料不詳。
公夏首,字乘、一作子乘,又作公夏守。生年不詳。魯人。
奚容箴,字子皙、一作子偕,又作奚箴。生年不詳。衛人。
公肩定,字子中、一作子仲,又作公堅定。生年不詳。魯人,一說晉人。
顏祖,字襄、一作子襄,又作顏相。生年不詳。魯人。
ㄒㄧㄠ﹔xiao鄡單,字子家。生平資料不詳。句井疆,字子彊。生年不詳。衛人。
宰父黑,字子索、一作子黑。生平資料不詳。
秦商,字子丕,一作丕茲。小孔子四歲。魯人。
根據《春秋左傳》,秦商的父親秦堇父與孔子的父親叔梁
ㄏㄜˊ﹔he紇曾經一同參與
ㄈㄨˊ﹔bi偪陽之役。
申
ㄔㄥˊ﹔cheng棖,字周、一作子周。生年不詳。魯人。
顏之僕,字叔、一作子叔。生年不詳。魯人。
榮
ㄑㄧˊ﹔qi旂,字子祈、一作子祺。生平資料不詳。
縣成,字子祺。生年不詳。魯人。
左人郢,字行。生年不詳。魯人。
燕
ㄐㄧˊ﹔ji伋,字思、一作子思。生平資料不詳。
鄭邦,字子徒。生平資料不詳。
秦非,字子之。生年不詳。魯人。
施之常,字子桓、一作子常。生平資料不詳。
顏
ㄎㄨㄞˋ﹔kuai噲,字子聲。生年不詳。魯人。
步叔乘,字子車。生年不詳。齊人。
原亢,字籍、一作子籍。生年不詳。魯人。
樂欬,字子聲。生年不詳。魯人。
廉絜,字庸、一作子庸。生年不詳。衛人。
叔仲會,字子期。小孔子五十四歲。魯人,一說晉人。
顏何,字冉。生年不詳。魯人。
狄黑,字皙、一作皙之。生平資料不詳。
邦巽,字子斂。生年不詳。魯人。
孔忠,字子蔑。
孔忠是孔子庶兄孟皮的兒子。
公西輿如,字子上。生平資料不詳。
公西葴,字子尚、一作子索。生年不詳。魯人。
琴牢,字子開。一說即琴張(見下)。生年不詳。衛人。
陳亢,字子禽。小孔子四十歲。陳人。
縣
ㄉㄢˇ﹔dan亶,字子象。生平資料不詳。
◎三千弟子之類
孟懿子,名何忌。小孔子二十歲。魯人。
據《左傳》,其父孟僖子命他向孔子學禮。但是他從學的時間應該不長,而且還阻撓了孔子墮三都的行動。
南宮敬叔,名說。小孔子二十歲。魯人。
據《左傳》,其父孟僖子命他向孔子學禮。
牧皮。生平資料不詳。
孟子將他與琴張、曾皙同列為孔子門下的「狂者」。
琴張。生年不詳。魯人。
《左傳》記載孔子勸阻他去弔唁宗魯。
常季。生年、國邑不詳。
從學事跡見於《莊子.德充符》。
顏濁鄒。生年不詳。衛人。
《史記.孔子世家》說他「頗受業」於孔子。
鞠語。生年、國邑不詳。
從學事跡見於《晏子春秋.外篇》。
孺悲。生年不詳。魯人。
據《禮記》,魯哀公命令孺悲向孔子學士喪禮。孔子不想見他,託病不出,卻又鼓瑟唱歌,讓他聽見。
序點。生年、國邑不詳。
從學事跡見於《禮記.射義》。
賓牟賈。生年、國邑不詳。
從學事跡見於《禮記.樂記》。
公罔之裘。生年不詳。魯人。
從學事跡見於《禮記.射義》。
林放。生年不詳。魯人。
從學事跡見於《論語.八佾》。
子服景伯。名何。生年不詳。魯人。
孔子門下少數具有貴族身分與地位的學生,與孔門關係密切。哀公年間在魯國政壇非常活躍,經常參與重大事件或決策,也有不少重要的作為。他很重視禮,也主張政治作為要合於德。
惠叔蘭。生年不詳。衛人。
根據《孔子家語》,惠叔蘭與言偃是好友,言偃引薦他入孔門從學。他與端木賜也有來往(見《荀子》)。
孔璇。大約小孔子五十四歲。國邑不詳。
從學事跡見於《孔子家語.弟子解》。
季襄。生年、國邑不詳。
東漢高誘注《淮南子.氾論訓》云為弟子。
盆成适。生年、國邑不詳。
《晏子春秋.外篇》云為弟子。
蟜疵。生年不詳。魯人。
《世本》(秦本〈氏姓篇〉)云為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