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第1張- 、共1張圖片
  • 編著:梁啟超
  • 出版者:《大中華》
  • 出版日期:1915/02/01

孔子教義實際裨益於今日國民者何在欲昌明之其道何由

內容介紹

本文於一九一五年二月梁啟超自己主編的《大中華》雜誌第一卷二期上發表,後又收入《飲冰室文集》之三十三中。《大中華》雜誌於一九一五年一月創刊後,梁啟超於其中發表了一系列反對孔教,反對復辟的文章,此為其中之一篇。

中國文明實可謂以孔子為代表,中國史若無孔子其人坐鎮其間,則吾史將黯然無色,且吾國民二千年來所以能摶控為一體而維持於不敝,實賴孔子為無形之樞軸。今後社會教育之方針,必仍當以孔子教義為中堅,然後能普及而有力。而孔子之道之所以可尊,乃全在其文從字順之處,初不煩箋釋字義,而固已盡人可解。欲效彼都教會之形式以推崇孔子,其必勞而無功。而認為想要昌明孔子教旨,其第一義當忠實於孔子,直繹其言,無所加減,萬不可橫己見、雜他說以亂其真,然後擇其言之切實而適於今世之用者,理其系統而發揮光大之。

文中並指出孔子之言雖多,可大別之為以下三類:一、言天人相與之際,此屬於哲學範圍;二、言治國平天下之大法,此屬於政治學、社會學範圍;三、言各人立身處世之道,此屬於倫理道德學、教育學之範圍。經分析,得出以下結論:孔子教義,其實際裨益於今日國民者,在於前舉第三種所謂教各人立身處世之道,更以近世通行語說明之,則孔子教義第一作用,實在養成人格。而孔子養成人格之旨,最終的目的,在於「使人人有士君子之行」。

全篇旨在說明孔子教義對於國民最大的貢獻,在於人人各自可以從中得到修養。認為其師康有為等人以教會之形式以推崇孔子,必將勞而無功。

撰稿人:黃智信

作者簡介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生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一月二十六日(2月23日),卒於一九二九年一月十九日。是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梁啟超自幼在家中接受傳統教育,一八八四年考取秀才,一八八九年中舉。一八九○年赴京會試,不第。回廣東時,路經上海,看到介紹世界地理的《瀛環誌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同年結識康有為,欽佩不已,遂投身於門下。一八九一年就學於萬木草堂,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並開啟他改良維新的道路。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梁啟超與蔣方震、丁文江等啟程赴歐洲,遊歷了英、法、比、荷等國二十多座名城。次年三月,自歐洲歸國,從此專心從事文化教育工作。其於學術研究,旁涉多門,而一生著述宏富,總數約一千餘萬字,以上海中華書局一九三六年出版的《飲冰室合集》較為完備。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