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未提供圖片,此為預設代表圖

韓詩外傳

內容介紹

《韓詩外傳》(又稱《詩外傳》),漢代韓嬰所著。據《漢書》所記,漢初官方傳《詩》共有齊、魯、韓三家,其中流傳於燕趙之地的韓詩代表即為常山太傅韓嬰。韓嬰作為韓詩家的創立者,分別作了韓家《詩經》、《韓故》、《內傳》、《外傳》、《韓說》五書。今雖然內、外《傳》皆可見得,但《內傳》實為後人輯佚而成,與《韓詩外傳》相比,較難見原書面貌。也因此《韓詩外傳》成為後人一窺漢代韓詩家法可能的管道。然而一旦實際檢閱現存《外傳》,則會令讀者大失所望,因為今存《外傳》,內容主要是大量記載先秦漢初故事、史實,並於每則史事之後援引《詩》文。因此《外傳》主要是以《詩》證事,並非以解詩、說詩為主。誠如《四庫全書總目》所說:此書體例為廣泛引用史事,並以詩為證,實「與經義不相比附,故曰外傳」。我們若用後世學門分類的角度觀之,與其說《外傳》是經學類著作,倒不如將其定位在當時的雜傳類作品可能較為妥當。即便如此,我們也不可忽略《外傳》所可能具有的時代意義,因為《外傳》正可作為漢代經師儒生如何用《詩》的最佳示範。

今本《外傳》共計十卷,每卷之下分列數十章,各章多以一則史事為其內容,而每章末了徵引《詩》句作結。此處姑舉一短章為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成行。家有千金之玉,不知治,猶之貧也。良工宰之,則富及子孫。君子謀之,則為國用。故動則安百姓,議則延民命。《詩》曰:「淑人君子,正是國人。正是國人,胡不萬年!」(卷二‧32章)

本章主要談論學以正人的效用,首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成行」尚可見於《禮記‧學記》、《白虎通‧辟雍》等書,推測應為當時熟語。而於通章之末引今本《詩經‧曹風‧鳲鳩》「淑人君子,正是國人。正是國人,胡不萬年」。但何以徵引此詩?用意為何?作者並未多做說明,這正是通本《韓詩外傳》體例。

若就《外傳》內容而論,則主要以反映儒家修己治人思想之言論為多,同時也兼有道家處世為政的主張、陰陽氣化式的世界觀,這與後人對於漢初思想、文化心靈的理解相去無幾。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外傳》與《荀子》可能存在的連繫,這可略舉兩例為說:第一、《外傳》卷四第22章提出的「非十子」說。本章與《荀子‧非十二子》內容相似,但不同之處在於《外傳》未將孟子、子思納入非議的對象;第二、《外傳》除了前文所引之例外,至少另外在卷三14、15、16、19、卷五9、15、卷七6、卷八23、24等章中,皆表現出「重學」的主張,這與後世談論《荀子》重視後天學習為其思想特色之一的說法相近。當然此一假設都尚待進一步的討論與釐清。

宋人歐陽修〈三家詩考〉談到韓嬰傳詩著作流傳情形,提到韓嬰著作保存至唐代時尚存,但到了宋代僅存《外傳》十篇。韓嬰解說《詩經》義理的相關言論,則散見於其他著作當中。清人朱ㄧˊ﹔yi尊在《經義考》裡便從《白虎通》、《風俗通》、《三禮義宗》、《大戴禮記》注、《禮記》注、《初學記》、《通典》等書,勾沉出韓嬰解《詩》的部份言論。《外傳》流傳至明清時期,逐漸受到學人關注,例如明代程榮、清代趙懷玉、周廷寀、周宗杭、許瀚、陳士珂等人皆有整理之功。民國27年趙善詒著有《韓詩外傳補正》、《佚文考》,已收入林慶彰先生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臺中文听閣出版)。民國50年時,賴炎元先生以《韓詩外傳考徵》為題,取得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高級研究生學位,而後於民國61年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韓詩外傳今註今譯》,可說是目前臺灣較為通行的讀本。另外,由已故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劉殿爵先生主編的《韓詩外傳逐字索引》,則是早年電腦檢索技術尚未發展時,重要的研究工具用書。

撰稿人:劉柏宏

作者簡介

韓嬰,燕國人,在西漢文帝時因講授《詩經》而立為博士,是西漢早期治《詩經》有成的儒生。景帝時擔任常山太傅。他根據《詩經》作內容而作《內傳》與《外傳》,共達數萬字。其解《詩經》的內容與當時魯地申培公、齊地轅固生講《詩經》皆有所不同,因此得以在魯詩(文帝時立為博士)、齊詩(景帝時立為博士)之外另立一系,自成一家之言,稱為韓詩。而韓嬰對《詩經》的說解遂得以在燕、趙兩地流行。著名的弟子有淮南賁生。韓詩傳至韓嬰的孫子韓商之時,曾有河內人趙子跟著他學習。而趙子也將習得的韓詩內容傳授給同鄉蔡誼。蔡誼同時傳授韓詩給食子公、王吉兩人。王吉、食子公便各成一家之法,展開各自的傳授系譜。其中王吉將韓詩家法傳授長孫順,而張孫順立為博士,也成一家之言。至此我們可以看到,韓嬰首開韓詩「師法」,隨著傳授時空的拓展,最後延伸出食子公、王吉與長孫順這三家「家法」。這種「師法─家法」的傳授過程,正是漢代經學系統開展的普遍模式!
      韓嬰除了擅長解《詩經》之外,平時對《易經》也有所造詣,但礙於燕、趙兩地士人偏好讀《詩經》,因此韓嬰解《易經》的內容便逐漸沒有人知曉。唯獨韓氏自家還有人傳授。較有名的韓易傳人,是宣帝時期在涿郡的韓生,他因習《易經》有成而得以受政府徵召。在朝堂之上,他明白表示自己是親炙於韓嬰,因此可謂韓易真傳。並在當下為大家講解了韓易的大要。當時大臣蓋寬饒本來學習的是孟喜易,但聽完韓生講解韓氏《易經》,便非常喜愛,便轉學韓易。
      韓嬰為人精明勇敢,而且處事條理清晰分明,曾與董仲舒在武帝面前激辯,大儒董仲舒完全不能在過程中佔得絲毫上風,由此也可見韓嬰的學識涵養不同於一般儒生。
網站滿意度調整